推荐些值得背诵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强”与“僵”同音(jiang)(一声,)指通“僵”,僵硬的意思。
『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项』:颈,脖颈。
『强』:通假 通“僵” 僵硬的意思。
『徐』:慢慢地。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唳』:鸟鸣。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译文
我回忆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见到藐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底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这个景象,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当作树木,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我便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身体庞大的物体,拔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于是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当时我年纪尚还年幼,正看得出神,癞蛤蟆的到来不禁让我大吃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捉住了癞蛤蟆,鞭打数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我。
3、稚:幼小。
4、张目:睁大眼睛。
5、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6、藐:细微的事物。
7、细:仔细。
8、故:因此。
9、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0、之:的。
11、项:脖颈,颈。
12、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3、于:在。
14、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15、徐徐:慢慢地。
16、唳:鸟的鸣叫。
17、以······为=把······当作。
18、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安适、愉快;然:的样子
19、兴:兴致。
20、方:正。
21、盖:原来是。
22、鞭:用鞭子鞭打。
23、之:指蛤蟆。
24、蛤蟆:癞蛤蟆。
注: 项为之强的“强”读jiang(一声,因为是通假字) 虾读ha,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2.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14
上古歌谣:《越人歌》
《诗经》部分:《关雎》、《静女》、《硕人》、《氓》、《蒹葭》、《无衣》、《采薇》
《楚辞》部分:《离骚》、《九辩》
先秦散文部分: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战国策》:《苏秦始说连横》(秦策一)
《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进)
《墨子》:《非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鱼我所欲也》(告子上)
《庄子》:《逍遥游》《秋水》
《苟子》:《劝学》
《韩非子》:《说难》
汉赋部分:
司马相如:《子虚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归田赋》
汉诗部分:
乐府诗:《战城南》、《上邪》、《白头吟》、《上山采蘼芜》、《陌上桑》、《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刘彻:《秋风辞》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古诗十九首:《行行复行行》《迢迢牵牛星》
汉文部分:
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过秦论》
司马迁:《项羽本纪》、《报任安书》
班固:《苏武传》
第2个回答  2017-02-15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来学习:
1,朗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并且能达到流利背诵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
2,《小学生古文100篇》(很经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3,《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十一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
4,《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
5,《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以我所见,中华文明文学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书在这三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说是各有千秋。《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观,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观止》较为基础,后两者较为艰深;其余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属于文集类;《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且文学性较高。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6,就学习的方法来讲,学习语言类都是四大法宝:听说读写。对于古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读、背。建议多背诵一些古文的经典名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渐渐的你就能找到那种感觉,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语言的规律和感觉,或者说,语感。找到了语感,对付日常的做题,问题应该就不大。
7,另外,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本工具书,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编的《古汉语词典》。
8,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观止》只是古文选集中的一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猎才可开阔眼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9,最后,如果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第3个回答  2009-11-14
给你说点经典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屈原的《湘夫人》很难背的喔....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密《陈情表》...李白《蜀道难》...《烛之武退秦师》..白居易《琵琶行》...这些都可经典是我背过喜欢的,都比较出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11-14
出师表 捕鱼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