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语法特点

如题所述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语法特点:

1. 主谓结构:古代汉语判断句通常采用主谓结构,主语位于句首,谓语动词位于句末。例如:“天下太平”、“人生自古谁无死”。

2. 肯定或否定的词语:判断句常常使用肯定或否定的词语来表达观点。例如:“必然”、“绝不”。

3. 语气助词:古代汉语判断句常常使用语气助词来增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例如:“的确”、“果然”。

4. 修饰成分:判断句常常使用修饰成分来进一步说明观点。例如:“全然”、“尽管”。

5. 并列结构:判断句中常常使用并列结构来表达多个观点。例如:“非此即彼”、“或是或非”。

6. 比较结构:判断句中常常使用比较结构来进行观点的对比。例如:“与其……不如”。

7. 状语的运用:判断句中常常使用状语来进一步说明观点的情况或条件。例如:“唯有如此”、“因此”。

8. 反问句的使用:判断句中常常使用反问句来表达观点。例如:“难道不是吗?”、“岂有此理?”

9. 倒装结构:判断句中常常使用倒装结构来强调观点。例如:“岂止如此”、“不仅如此”。

10. 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判断句中常常使用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来限定观点的范围。例如:“当下”、“此地”。

知识拓展:

判断句分为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古汉语判断句和近代汉语判断句。

上古汉语判断句从西周开始发展,春秋战国更显得纷繁复杂。

从战国末期开始,系词“是”已经产生,这时开始就是中古汉语判断句。但是汉代用“是”构成的判断句还不是很多,结构也比较单纯,主语和表语大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往往同时用语气词“也”煞尾。晋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字句大大发展起来。唐代起,应用更加普遍,而且大都不和语气词“也”连用。

“是”字句中古应用已很广泛,近代更有新的发展。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郑伯克段于鄢》

“夫执舆者为谁?”《长沮桀溺耦而耕》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是叙述句。

2.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下面的文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