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邵飘萍在新闻采访、新闻通讯、新闻评论的成就及特点!

本人为了一堂新闻课,急需!望朋友积极帮我寻找!在此谢谢大家了!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
烈士,因直言敢谏开罪直奉军阀,于1926年被当时的北洋政府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原北京平民大学和国立法政大学教授及原务本女子大学校长。五四运动实际发起人,著名新闻工作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14岁考中秀才,19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以后又在两年里写了250多篇、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1918年接连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京报》,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1920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的报道。1926年4月26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政府杀害。
邵飘萍被人称为“新闻全才”。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如他夜探总理府,虚访美使馆,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邵飘萍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他重交情,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馆宴请宾客,以期从客人的谈话中捕捉信息。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1886年10月11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
邵飘萍故居1902年中秀才
1906年秋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在校期间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被聘为该报特约通讯员。
1909年毕业后。回金华任中学教员。
1912年到杭州与杭辛斋合作主办《汉民日报》,任主编,经常在报上揭露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丑行,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罪行,加以抨击。
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被捕,后经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学校读书,并组织东京通讯社。
1915年, 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邵立即向国内报道,予以揭露。
1916年春,回国担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对袁世凯进行抨击。后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在《申报》的叫北平特别通讯”栏内大胆揭露北洋军间的丑行。
1918年7月,在北平创办新闻编译社。10月又创办 《京报》。
1919年“五四”运动时,激于爱国义愤,在《京报》上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触怒了段棋瑞政府。报纸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复《京报》,并与徐宝璜一起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
1923年,又在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同一课程。
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学讲授新闻采访以及报纸经营问题。
1925年,孙中山北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邵在《京报》上刊登孙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国景仰之孙中山先生”标题。同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积极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前此,他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林倒戈反奉系军阀的行动,因而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
1926年4月26日凌晨,年仅40岁的著名报人、《京报》创办人邵飘萍被军阀张作霖父子杀害于北京天桥。毛泽东对邵飘萍的评价:“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编辑本段]轶闻趣事
邵飘萍智取新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面临参战还是中立的问题,段祺瑞内阁会议匆忙做出决策,但不敢公之于众。许多中外记者使尽浑身解数也一无所获。年方21岁的邵飘萍决心“虎穴”采讯。第一次去国务院,被挡驾。第二次,他借得一辆挂有总统府车牌的汽车长驱直入。传达长拒之于门外。邵当即掏出一叠钞票,取其一半,递给传达长:“段总理接见与否没关系,只求禀报一声,这一半钱您买茶喝;若万一接见,另一半尽数归您。”邵飘萍终于被请。他大摇大摆走进去,段祺瑞绝口不谈和战决定。邵飘萍七劝八说,立下誓言:三天之内如在北京走漏风声,愿受处置,并以全家生命财产为保。段终于披露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的决定,连其中细节也吐露无遗。邵如获至宝,出来后立即驱车直奔电报局,以密电传沪。申、新二报立即以号外特大新闻发表,印数十万份,撒布上海滩,热闹非凡。五天后,号外慢慢流入北京,段祺瑞才如梦初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03
  邵飘萍被人称为“新闻全才”。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如他夜探总理府,虚访美使馆,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邵飘萍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他重交情,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馆宴请宾客,以期从客人的谈话中捕捉信息。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1924年2月,邵飘萍还发表了《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一文,论述了中国新闻学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他与中国新闻学的关系,成为研究中国新闻史的一篇重要文献。
  邵飘萍不仅是活跃在新闻一线的报人,在新闻理论上也有建树。《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是他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新闻史上较早的新闻学专著。

  1923年9月,《实际应用新闻学》由北京京报馆出版,此书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本关于新闻采访学的专著。此书是邵飘萍在北大新闻研究会授课时的讲义,后又修改为平民大学新闻系的教材。顾维钧称此书为中国新闻学的“开山之初祖”。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2-03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1916年春,回国担任《申报》、《时报》、《时事

新报》主笔,对袁世凯进行抨击。后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在《申报》的叫北平

特别通讯”栏内大胆揭露北洋军间的丑行。1918年7月,在北平创办新闻编译社。10

月又创办 《京报》。1919年“五四”运动时,激于爱国义愤,在《京报》上揭露曹

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触怒了段棋瑞政府。报纸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

日本。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复《京报》,并与徐宝磺一

起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1923

年,叉在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同一课程。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学讲授新闻采访

以及报纸经营问题。1925年,孙中山北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邵在《京报》上刊登孙

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国景仰之孙中山先生”标题。1926年“三·一八”惨

案发生后,邵积极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前此,他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林倒戈

反秦系军阀的行动,因而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1926年4月,张作霖率奉军进入北京,

邵即被逮捕,于4月26日以“宣传赤化从的罪名遭杀害。遗著有《新闻学总论》、《综

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第3个回答  2009-12-03
1918年1O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
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被称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
和新闻教育的新纪元。邵飘萍先生时为北京新闻界著名记者,致书蔡元培校长倡议
设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应邀出任研究会导师;他认真地向会员传授应用新
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把他主办的《京报》作为会员实习的基地,积极参与并指
导研究会的各项活动。他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是我国最早
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在舆论界他享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盛誉。

邵飘萍新闻学论集 内容简介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被称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新纪元。邵飘萍先生时为北京新闻界著名记者,致书蔡元培校长倡议设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应邀出任研究会导师;他认真地向会员传授应用新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把他主办的《京报》作为会员实习的基地,积极参与并指导研究会的各项活动。他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在舆论界他享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