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学”指什么

中国古代所谓“小学”指什么?包括哪些部门?二十世纪以后,“小学” 发生了什么变化?

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每个文字具有三个部分:1、字形;2、字义;3、字音。在汉代,分别不很显著。宋末王应麟《玉海》已分成三种:体制、训诂、音韵。清代的《四库全书》,把小学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

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国民政府于1915年改初等小学堂为国民学校,“以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为本旨”。“小学堂”划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六岁入学,修业四年,毕业后视具体情况可升入高等小学校(修业三年)。

另设预备学校,同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预备升入中学为本旨”。国民学校分前期(四年)和后期(三年)。

1922年,国民学校改为初等小学校,取消预备学校。1940年,国民政府实行所谓“管、教、养、卫一体”,规定各乡设中心国民学校(相当于中心小学),由乡长兼任乡壮丁队长和校长,各保设国民学校(相当于村小),校长由保长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乡镇(人民公社)一级设置一所中心小学,在各村(生产大队)设村小。随着老龄化加速,幼儿人口比重下降,小学生源减少,各村小开始撤并,很多地方仅保留寄宿制中心小学,使得路途遥远的学生上学极为不便。

新中国的小学学制,废除了民国时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实行一贯制小学,先后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由于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不再实行考试。

现在大陆小学学制:

一、六年制

小学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个阶段:一年级、二年级叫低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叫中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叫高年级。1970年初,本着“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理念,开始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1979年,又将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二、五年制

21世纪初,一些地区又进行试验,实行小学五年制教育。如宁波、山东等地2006年在部分学校试行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学制”试点。济宁等地现今也沿用“五四学制”。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小学 (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百度百科-小学(中国传统语文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0
  “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伪斯甚。 ——《国故论衡·小学概说》
  小学,即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必须有“传统”二字,因为它不是指现代的语言文字学。通常说“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这样说是不甚合适的,因为小学的这“三门”原本是“浑然一体”的,文字、音韵、训诂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这里这样强调一下。

  中国于1915年改初等小学堂为国民学校,“以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为本旨”。六岁入学,修业四年,毕业后视具体情况可升入高等小学校〔修业三年〕。另设预备学校,同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预备升入中学为本旨”。国民学校分前期〔四年〕和后期〔三年〕。1922年,国民学校仍改为初等小学校,取消预备学校。1940年,国民政府实行所谓“管、教、养、卫一体”,规定各乡设中心国民学校(相当于中心小学),由乡长兼任乡壮丁队长和校长,各保设国民学校(相当于村小),校长由保长兼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6-11

小学古代的意思: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古时小学先教六书,所以有这个名称。

拼音:[ xiǎo xué ]

引证解释:”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 民 三左右地方新式小学成立, 民 四我进了新式小学。”

相关词语:

一、中学 [ zhōng xué ]

清末称我国传统的学术(区别于“西学”)。

”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一二:“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在‘五四’以前,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着这种性质。”

二、大学 [ dà xué ]

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参见〔四书集注〕

”《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小学”在古代就是古汉语文字学
“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自学.读书必先认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第4个回答  2022-11-01
“小学”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据《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春秋之末,百家争鸣......诸子之言盈于天下。至汉兴而大一统,遂天子独尊儒术。”由此可见,“小学”是指儒家经典及其所阐述的仁义之道。《说文解字》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诗书易礼皆以识字始”。

小学是蒙学。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和伦理道德两方面,其教学原则是直观形象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和因材施教性等。《礼记》说:“幼童强食而嬉。”《荀子·正名》:“故君子之于礼也,入国而不观其政;出亡而不观其俗。”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孔子提倡“弟子入则孝”,“父母唯其疾之忧”,要“谨庠序之教”。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 “养吾浩然之气”,反对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