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近来有什么变化?

越多越好,语言尽量优美
可以举出新建的建筑物体
可以将现在与原来的泸州做出对比

我在泸州生活了二十年了,土生土长的泸州人,亲眼见证了泸州的天翻地覆,现在在外,特别想家。
说到泸州的变化,我就说说近几年来我对泸州变化的感受。
首先,市区变化很大。密集的商业购物场所及发达的物品批发中心在不断发展,逐具规模。一个个大商场迅速崛起,吸引了一大堆爱逛商场的泸州人。现在泸州商场、超市林立,像汇通、人人乐、摩尔、成商......泸州人均超市拥有量在国内同等城市中是相当高的了!每当你到水井沟那片去逛的时候,你就能真正感觉到一个都市的生活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发展最快的要属郊区,在泸州市区边缘,发展速度是另人惊讶的:城北新区,一个足以让你感受到现代化的地方;“移动大楼”和“广电中心”这些新修建筑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看看新建的龙马大道你就知道什么叫宽了,双向12车道,看上去简直是个大都市的车道;新建的百子图文化广场气势非凡,已经成为泸州人又一休闲娱乐场所;沱江三桥、长江三桥这些桥梁的修建,让这个水上城市更加焕发活力......
其次,说到变化,不得不说到泸州的交通。水陆空全通,如此立体完善的交通体系在我国并不多见。我现在在成都上学,呆了一年多了,我个人认为泸州的交通状况比成都好多了,没有烦人的三轮,以及那多得数不清的自行车摩托车,这使得泸州这个繁华而狭小的中心半岛不会显得拥挤不堪。当然,很大的因素是成都太大,管理难度很大。但是泸州的交通是绝对值得夸奖的!这两年泸州的交通有很大的改善,泸州的街道并不是很宽,但是看上去有种开阔的感觉。泸州的公交系统经过几年的改进,在省内绝对是属一属二的,车内宽敞明亮整洁,坐上去就感觉舒服,泸州的公交IC卡系统启用得相当早,早在7年前就普及了,而且很早就都以天然气为燃料,这使得城市空气质量很好,要不也评不上国家卫生城市,对吧?还有一点,泸州人坐公交车始终坚持前门上,后门下,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的很好!泸州的出租车近两年多了很多,大概有1000多辆。所以泸州人出门很方便~~~
在泸州,人们的生活方式依然是那么悠闲,没事去茶馆喝喝茶,去滨江路散散步,或者打打小牌,唱唱KTV......在这,你看不到城市的喧嚣,看不到都市人们忙碌的身影,在这里,绝对是一个适合人生活的地方!泸州的卫生好是人尽皆知的,国家卫生城市的美名已经保存了很久了!最近又成功创建了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总之,泸州这个美丽的城市正焕发着她年轻的朝气,走向更美的明天!
以上是我这些年来切身体会到的泸州的一些变化,穿插了点个人愚见,呵呵,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0
泸州概况
悠久辉煌的光荣历史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扼长江、沱江咽喉,控云、贵、川、渝要冲,为四川出海南通道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下辖泸县 、合江、叙永、古蔺四县和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幅员面积12246.95 平方公里,2005 年末全市总人口(户籍人口)479.63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
口82.51 万人;常住人口423.29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3.96 万人。
泸州自西汉置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凭两江舟楫之利,历史上泸州就自然形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宋、明时期泸州即成为与成、渝鼎足而三的全国性商业城市和全国33个商业都会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泸州曾是川南行政公署和泸州专区治所,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泸州现在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和四川西部化工城。
2005年,泸州市完成生产总值(GDP)284.9亿元,比上年增加38.7亿元同,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23 亿元,比上年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109.93 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02.75 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5.3%、
13.6%和11.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9.9:34.4:35.7调整为2005年的25.3:38.6:36.1。
2005年,财政总收入达20.98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含基金)12.20 亿元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1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全年实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9.87亿元,增长14.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3%以内。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79.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5万人。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人口出生率为13.426‰,人口死亡率为6.76‰,人口自然增长率
为2.96‰。
优势独特的地理区位 泸州历来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经济枢纽,今日泸州更具水陆空立体交通区位优势,成为长江“黄金水道”和西南出海南通道上的璀璨亮点,是国家交通部确定的二级枢纽站和长江主枢纽港城市。
西南出海通道纵贯全境,陆路经此通道一日内可直达广西防城、北海;泸州机场为四川第二大航空港,可起降波音737型客机,现已开通泸州至北京、广州、昆明、贵阳等地航班;泸州港是四川长江上游常年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和四川省在长江上的第一大港, 已建成年吞吐量5万标箱、20万吨重件的直立式多用途集装箱码头;泸州是全国“二类水运口岸”,已先后设立商检局和海关机构,口岸机构具备,城市功能健全。
宜人的气候,丰饶的物产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长江、沱江在此交汇,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以长江为主干成树枝状分布,江河密布,水源充足。
泸州市属盆地中亚热带温润气候区。总的特征是以亚热带气候为主,垂直差异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宜种性广。泸州境内既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人工植被,又有多种多样的栽培植被和园艺作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高梁、油菜、烟叶、柑桔、龙眼、荔枝等,农业种植历史悠久,部分地带农作物可一年三熟,作物产量较高。是四川省双季稻的主产区和全国唯一的晚熟龙眼、荔枝基地。古蔺黄荆和合江佛宝,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仅存的低海拔植物基因库和原始森林风景区,具有极高的生态旅游价值。
丰富突出的优势资源 泸州位处攀西——六盘水资源“金三角”开发区,资源密集度高,具有南煤硫、北水气的分布特点。地下资源以煤、煤层气、硫铁矿、天然气、石灰石为主,兼粘土岩、褐铁矿、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质量优。古叙矿区煤、煤层气、硫铁矿共生富集,无烟煤资源量69亿吨, 占全省的33%;煤层气1000多亿立方米, 已列入全省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硫铁矿资源量32亿吨, 占川南储量71%。水能资源67万KW,可开发量25万KW;天然气储量650亿立方米。
境内大小河流分布广泛,主要河流有长江、沱江、赤水河、永宁河等,其中长江航道136 公里;泸州港是四川省第一大港,是四川唯一的国家二类水运口岸和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泸州宜港岸线长,规划利用宜港总长26405 米,现已利用近8000 米,可停靠1000 吨级的船舶,已建成吞吐量2.5 万标箱、20 万吨重件的直立式多用途国际集装箱码头。2005 年进出口总额6293 万美元。
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泸州是一个以酿酒、化工、机械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驰誉中外的泸州老窖、古蔺郎酒使泸州享有“酒城”美名。年产合成氨80万吨、尿素124万吨的泸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尿素生产企业。随着泸天化 1620吨/日尿素扩建、泸化厂4500吨硝化棉改造、泸州鼎力碱业公司四氯化碳装置技改等项目的逐步实施,四川西部化工城正拔地而起。长江工程机械集团是全国最大工程机械集团之一, 以长工集团为龙头的50多家工业企业可生产近20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规格的机械产品。泸州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迅猛,拥有较稳固的农业基础,医药、建材、精细化工、印刷包装工业都具有相当规模;市场载体发展迅速,已形成一大批有规模、上档次的综合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
正在崛起的四川西部化工城 泸州具有发展大化工的城市容量。“十五”期间,泸州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到2005年建成城区人口50万的大城市。泸州农副产品极为丰富,是全省的粮食、优质烤烟、名优水果、生猪、竹木、无公害中药材基地,生态环境和农业已经具备建设大型工业基地的承受能力;商业网点密布城乡,市场繁荣,已初步形成的各大专业市场及城市综合商贸体系,进一步增强了泸州市在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商贸中心地位。泸州市人口众多,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为发展泸州化学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泸州四川西部化工城按“一城四区”总体思路进行规划建设,即四川西部化工城、以泸天化公司为主的纳溪化工园区、以省级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的龙马潭化工园区、以泸化厂为主的高坝化工园区和以天华公司为主的合江化工园区。四川西部化工城的规划目标是:力争用5到10年时间把泸州建成四川省化工产业发展的高地和载体。具体目标是:到2005年,四川西部化工城总资产达到1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到2010年,总资产达到2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西部化工城建设迈上新台阶,大甲醇竣工投产,1,4-丁二醇项目试运行,羟乙基纤维素、三聚氰胺项目建设加快。
四川西部化工城的主要建设内容:一是目前已经启动的项目有8个,总投资13.5亿元,项目建成后,年新增产值6.6亿元,年新增利税1.2亿元。二是今明两年将要启动的项目5个,总投资 28.5亿元,项目建成后,年新增产值20.3亿元,年新增利税6.2亿元。具体是:泸天化公司40万吨/年和甲醇10万吨/年二甲醚、四川天华公司2.5万吨/年1,4一丁二醇和1.5万吨四氢呋喃均聚醚、火炬化工厂2万吨/年蛋氨酸等5个项目,目前这5个项目的可研已上报国家计委,正待批准立项。
同时,结合泸州的化工资源优势,目前正组织对煤化工、医药化工、磷硫化工等一批项目进行研究、论证。
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 泸州在未来十年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成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川南经济强市;四川西部化工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四川对外开发开放沿长江和南通道出海的门户;川滇黔渝四省 (市)结合部的商贸中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泸州实现新跨越、全面构建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2个回答  2006-09-22
泸州
【地理环境】 泸州市,四川省辖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地理坐标北纬27°39′—29°20′,东经105°08′41〃—106°28′,东西宽121.64千米,南北长181.84千米,幅员12,243平方千米。距省会成都市267千米。东邻重庆市、贵州省,南界贵州省、云南省,西连宜宾市、自贡市,北接重庆市、内江市。辖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低南高。北部为河谷、低中丘陵,平坝连片,为鱼米之乡。南部连接云贵高原、属大娄山北麓,为低山,河流深切,河谷陡峭,森林矿产资源丰富。海拔高度240—520米。�

合江县九层岩长江江面海拔203米,为最低点。叙永县罗汉林羊子湾梁子主峰海拔1902米,为最高点。

�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北部为准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南部山区气候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7.1℃—18.5℃,年平均降雨量748.4—1184.2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无霜期300—358天。土地肥饶,物产富庶。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交织成网。境内长江航道133千米,入境水量2420.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691亿立方米。近30年,长江最高洪水位18.86米。

� 【历史沿革】 泸州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包括江阳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西晋仍置江阳郡。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5年。元属重庆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置永宁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3日泸县解放。1950年1月设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8月撤销)。1949年12月设置泸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称泸县区专员公署,1952年3月改称隆昌专员公署,同年12月改称泸州专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泸州专员公署)。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市。

【市花市树】 市花桂花,市树桂圆树。1986年10月10日,泸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决议。�

� 【泸州精神】 泸州精神自强、开拓、务实、奉献。1991年8月26日,中共泸州市委领导和专家根据历时半年的社会讨论取得共识并概括。�

� 【联合国荣誉称号】 2001年7月11日,联合国人类居住委员会中心以“2000年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良好范例”称号授予泸州市滨江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国家荣誉称号】 1994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泸州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7月,国家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泸州市为“双拥模范城”。1997年1月第二次批准命名,2000年1月12日第三次批准命名。2002年7月第四次批准命名,2004年1月7日第五次批准命名,泸州市迄今为止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1995年12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批准泸州市为“国家卫生城市”。1997年再次批准命名。2000年4月第三次批准命名。2002年10月23日,泸州市再次通过国家爱卫办委托四川省爱卫会检查组进行的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考核。2003年10月22日通过国家爱卫办委托四川省爱卫会检查组进行的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考核。

2005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行政区划】

  江阳区面积660平方千米,人口60万。区人民政府驻大山坪街道星光路6号。辖大山坪、南城、北城、茜草、华阳、邻玉、蓝田7街道,弥陀、黄舣、泰安、通滩、方山、江北、况场7镇,石寨、分水岭、丹林3乡。乡镇社区居委会11个、村民委员会201个、城市社区居委会32个。

纳溪区面积1150平方千米,人口47万。区人民政府驻安富街道云溪西路117号。辖安富街道和丰乐、护国、渠坝、合面、上马、白节、打古、大渡口、龙车、天仙、棉花坡、新乐12镇。村民委员会238个、村民小组1844个、农村社区居委会10个,城市社区居委会9个。

龙马潭区面积344平方千米,人口33万。区人民政府驻莲花池街道龙马大道1号。辖红星、小市、莲花池、高坝厂区4街道,罗汉、鱼塘、石洞、胡市、特兴、双加、安宁7镇,长安、金龙2乡。村委会58个、社区居委会39个。

泸县面积1508平方千米,人口103万。县人民政府驻福集镇花园干道。辖福集、嘉明、喻寺、方洞、牛滩、天兴、潮河、海潮、得胜、石桥、玄滩、奇峰、云龙、兆雅、太伏、云锦、百和、立石、毗卢19镇。村民委员会583个、城市社区居委会7个、农村社区居委会32个、居委会9个,村(居)民小组7029个。

合江县面积2417平方千米,人口84万。县人民政府驻地合江镇少岷路。辖合江、白沙、先市、九支、凤鸣、榕山、福宝、先滩、望龙、佛荫、尧坝、五通、白鹿、甘雨、自怀、大桥、车辋17镇,白米、密溪、参宝、焦滩、榕右、天堂坝、二里、锁口、实录、虎头、南滩、石龙12乡。村民委员会502个、村民小组3497个、城市社区居委会5个、农村居委会32个。

叙永县面积2981平方千米,人口65万。县人民政府驻叙永地镇。辖叙永、江门、水尾、落卜、赤水、两河、分水、天池、摩尼、后山、马岭11镇,大石、向林、兴隆、石坝彝族、震东、麻城、营山、观兴、黄坭、高峰、龙凤、枧槽苗族、合乐苗族、白腊苗族、水潦彝族15乡。城市社区居委会8个、村民委员会567个、村民小组3715个。

古蔺县面积3181平方千米,人口74万。县人民政府驻地古蔺镇府前街。辖古蔺、太平、二郎、德耀、双沙、永乐、丹桂、龙山、大村、石宝、观文、水口12镇,桂花、东新、土城、鱼化、护家、玉田、白泥、石屏、金星、大寨苗族、乌龙苗族、黄荆、椒园、马蹄、建新、马嘶苗族、箭竹苗族17乡。村民委员会269个、居委会(社区)16个(其中城市社区3个),村民小组4558个。

��【行政区划得名由来】

� 江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长江)洛(沱江)会(汇流)也。(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赵相苏嘉为侯国。”江阳县(治今江阳区)属益州犍为郡。建置历史2156年。�

《春秋谷梁传·禧公二十八年》:“水北曰阳。”因治所在长江之北得名。�

泸州南朝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535—546年)置泸州,领江阳郡。江阳郡领:江阳县(治今江阳区)、汉安县(治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绵水县(治今长宁县北)、安乐戍(治今合江县合江镇)。州、郡治今江阳区。得名历史约1459年。

得名“泸水说”。〔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梁大同中置泸州,远取泸水为名。”〔清〕李元《蜀水经》:“郡得名为泸者,盖始因梁大同中尝(曾经)徙(迁移)治马湖江口(金沙江、岷江汇流处)置泸州。马湖(金沙江下游自雷波至宜宾市一段,因流经古马湖县得名)即泸水(雅砻江下游)下流,因远取泸水为名。”

� 泸县 〔民国〕王禄昌、高觐光等纂修《泸县志》:“民国二年(1913年)改(泸州)为县,设泸县知事公署。”驻所位于今四川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东区,属永宁道。�

从泸州得名。

� 合江 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设符县,治今合江县城南关,属益州犍为郡。建置历史2120年,因符关(巴蜀入黔要隘,今合江城区南关)得名。�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撤销安乐戍,设置合江县,治今合江镇,属江阳郡。《永乐大典·泸州志》:“合江县……前在江(长江),右(西南方)枕安乐溪(赤水河),二水相合,因名其县。”

� 纳溪 西汉至西晋本江阳县地,成汉(304—347年)时江阳郡为夷僚(少数民族)所据,江阳郡寄武阳县地(今井研县南),后寄治武阳县治(今彭山县东北),称西江阳郡,后复故土。东晋穆帝(在位345—361年)于此(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置汉安县,初属江阳郡,后为东江阳郡郡治。建置历史约1643年。�

《永乐大典·泸州志》:“〔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于纳溪口置军寨,元丰元年(1078年)徙都巡检使主之,绍定中(绍定五年,即1232年)升〔纳溪〕寨为县,县治距州城下流三十里。”属泸州泸川郡。《永乐大典·泸州志》:“纳溪,古寨名。……昔诸葛武侯平云南,于溪右立寨〔招〕降。……纳溪县,县名。古之有溪,上控永宁界首,下注泸江,昔诸葛武侯平定云南,蛮夷(少数民族)纳贡而出此溪,因名纳溪,又曰云溪。”

� 叙永 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于纳州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置羁縻蔺州。近人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唐朝置羁縻宋州,州治今兴文县中城镇,领牁龙、牁支、宋水、卢吾4县。以彝族首领为州刺吏,属剑南道泸州。建置历史1199年。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置永宁路。明末置叙永同知,隶叙州府。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叙永厅升为叙永直隶厅,治今叙永镇,以贵州永宁县来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永宁县移治于古蔺场。宣统元年(1909年)叙永直隶厅改为永宁直隶州。民国2年(1913年)改永宁直隶州为叙永县,治今叙永镇,属永宁道。�

《叙永厅志》(清朝康熙年间著):“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改土归流后,在原土司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等,这加强了边远地区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以叙(州府)郡丞驻永(宁)治之号叙永(直隶)厅,即以‘叙州府’之‘叙’、‘永宁’之‘永’为‘叙永’。”

� 古蔺 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于纳州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置羁縻蔺州。约于同一时期,彝族扯勒部落二十七世不结布歹,在柏雅妥洪袭君长(首领,彝称)职,属剑南道泸州。建置历史1199年。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永宁县移治于古蔺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名古蔺县,治今古蔺镇,属下川南道永宁直隶州。�

古蔺得名:(一)蔺境为唐代羁縻蔺州地。蔺州盛产蔺草(灯心草),唐宋之世地无珍重,每岁土人以草织花席,故名。(二)“古蔺”与“永宁”同义。民国余达父《且兰考》:“按蔺即宁之转。”�

龙马潭 〔清〕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四川通志》卷百六十八:唐朝王昌于梓州遇落魄仙,落魄仙姓张。后王昌入泸州,落魄仙呼昌为“易元子“,授以道术,取马送昌归至家,马化龙入潭。昌后遂仙去。�

1996年7月设置县级区。从龙马潭得名。
第3个回答  2006-10-04
泸州最近变化颇大:白天还阴见晴,到了傍晚就是雷阵雨转山体滑坡
第4个回答  2006-09-25
我们这儿好哦,
治安基本靠狗!旅游基本靠走!娱乐基本靠手!通信基本靠吼!
工资基本不涨!医疗基本靠扛!房子基本靠想!
还差一点大家自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