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1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现如今“国学”之意是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经受历史的锤炼打磨与自然的甄选淘汰,终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受无数世人所瞩目与敬仰。
“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这时的“国学”实为藏书与讲学之所。

原有释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首次使用了“国学”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兴盛,涌现出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和岳麓四大书院。由此来看,“庐山国学”实际上是一所既藏书又讲学的“学馆”,亦即后来的“书院”。在当时的境域下,所藏之书和所讲之学,自然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可见此时“国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与“国医”是一样的。
但是,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即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1]
19世纪末,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日本学界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识本国文化,发出了提倡“国粹”、“国学”的呼声,从此“国学”一词在近现代流行开来。这就自然感染并刺激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但黄主张先作“国学史”,使梁放弃了创办《国学报》的设想。而国粹派学者则趁机力倡“国学”。1904年,邓实在上海的《政艺通报》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次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发行《政艺通报》、《国粹学报》,标志着“国学”在国内的立足。[1]
释义争议
就国内而言,清末民初,学界对“国学”的释义争议很大,大致有以下几种:
(1)“国学”即“中学”。这一释义与清朝大员、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等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关。
( 2)“国学”即“国粹”。把“国学”与“国粹”等同,要么名不副实,要么等于把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以外的内容排斥在外,又因人们对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之理解不尽相同,自然就很难使“国学”的内容及其解释规范化。而在实际操作上,这样的释义也行不通。
(3)“国学”即“国故”。这一释义,是针对“国粹”一说太笼统,又鉴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并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这种提法曾经被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所认可。“五四运动”时期的“旧派”、“新派”“国学”家们,几乎都使用过“国故”一词。
(4)“国学”即中国固有之学,系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亦即“中国学”。这一释义,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这一释义,起初当以章太炎和邓实等表述得比较明确。章太炎在旅居日本主编《民报》时,曾举办“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并为设在上海的“国学保存会”机关报《国粹学报》撰文。
可见,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之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既然“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而中国是个有诸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那么,把“一国固有之学”理解为“中华民族固有之学”,似更妥帖。
“国学即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释义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坚守,成为“国学”的通常定义。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国学”一词的解释就是沿用了这样的定义:“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这可以说是自清末民国初至今,一直沿用下来的比较通用的定义。[2]
学者释义
就国内而言,鉴于上述缺陷,有的学者尝试从内涵上重新释义《国学》。如宋定国教授在其《国学三部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中,就作了这样的阐释:“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国即中华民族之传统学术文化之源流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1]
青年学者周易玄在其学术专著《国学旨归》中指出,国学应该是指治国平天下之学。并在其文中做了详细辨析:
有的学人认为“国学”一词有歧义,不赞成用。恰恰相反,我竭力主张用“国学”一词来囊括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在汉代就有了此名称。但其含义却是国家的大学机构。直到民国,国学才被大力提倡,以与“西学”相区别相对立。
  国学这个词语体现的是我们国家、民族的自信与自豪,不必凡事都必须以西方之学为准绳!就像荣格所说的:“中国有自己的科学,与西方科学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科学。”荣格的这一表达,是基于他对《易经》的认识与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给国学下的定义是:“一国固有之学”,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若依此,那么英国也有固有之学,叫英国国学,其他如法国、德国也都有。
  但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把握,我经常在讲课时宣称——
  国学,是治国平天下之学。修齐治平,是真正中国文化的核心追求。很能完整地表达国学的精神,表达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因为能治国平天下,必然就已经做到并做好了诚正格致,修身齐家。所以这是一个整体。
  不仅是儒家,一切诸子百家都在追求这个。只是儒家明确地提出来。诸子们用了各自的方法和手段来达成这个理想。其实这正是对“道”的追求。
以上是周易玄先生的论述。许多学者认为,将”国学“定义为”治国平天下之学“,此一认识,也极有价值。这个表达,指出了国学的功能、作用、中心思想与终极追求。使”国学“一词有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彰显出中国文化独有的内涵与唯一性。
国学一词虽然被许多学者认为“治国平天下之学”,但是就国学本质来讲其实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百家争鸣自成一体而又交相辉映。国学作为区别于科学的大学问,不仅仅被定义为狭隘的“平天下之学”,用之平天下,此乃“平天下”之学;用之修身,此乃“修身”之学。古人训诫教诲,不当为名利所诱,需做整体把握。意见不一并不能说明什么,各自仅视角不同耳。真正参国学之人,不能在字面参,而要廓其大意,领会意境。

最快回答,望采纳,谢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9-01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现如今“国学”之意是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经受历史的锤炼打磨与自然的甄选淘汰,终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受无数世人所瞩目与敬仰。
“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这时的“国学”实为藏书与讲学之所。

详见百度百科
第3个回答  2018-03-31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 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 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 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 汉赋、 六朝骈文、 唐宋诗词、 元曲与 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我国的国学,包括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7-19
我的恩师王耀田教授是这样给国学定义的所谓中国“国学”,就是以周易为根基,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干的治国之学,和以中医、堪舆学为代表的医命之学,这六个方面是中国国学的根和本。历史学、文艺学、历法、诸子百家、礼仪、饮食、伦理、服饰、书画、陶瓷、茶艺、棋艺、音乐、武术等等是中国国学的分支部分。只有搞清了中国国学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