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平山记的原文及译文!速度!!!

不要注释,译文!!

1、原文: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指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孥撑拄,不可名状。

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索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

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惫而喘者,恐而眺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飕飕,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

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唅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惟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

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2、译文:至道元年,我寓住在汤阴。不多久,桂林有个叫惟深的和尚,从五台山回来,承蒙他来见我,说:“从前您曾经同我谈论南岳衡山山水的秀美,是湖南最秀美之处;如今我到林虑,造访天平山,探寻尽了那里的美景。纵观那里的泉水奇石,超过衡山很远。”

我大吃一惊说:“我在汤阴居住了两年,汤阴和林虑接境,平时从来没听见有人谈起过天平山。现在先生您欺骗我,这是认为我是魏地之人并且将要讨好我吗?”第二天,惟深和尚要离开,我趁机挽留他,说:“您昨天说的话如果真的不假,敢同我一起去游游吗?”惟深说:“好。”

一开始我们从马岭进入龙山,山间小路崎岖难行,我觉得有点疲倦。又走了几里,进入龙口谷,山色相映,曲折四环,树木苍翠,我或环绕观看,或俯视,或仰观,竟忘记了旅途的劳顿。第二天,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

顺着山势绕回来,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抚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慢慢走着,留恋忘归。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第二天早晨,惟深邀约寺里的和尚契园跟着我们游赏。往东经过通胜桥,到达苍龙洞,又到菩萨洞;再往下朝南走,观看长老岩、水帘亭,在山石凿成的路径上盘旋,往下鸟瞰白龙潭后回来。

第二天,往西到长老庵游赏,往上观看珍珠泉,穿过舞兽石,在道者庵休息后,往下到了忘归桥,由山涧往回转,又到昆阆溪、神仙献花台,在南边和白龙潭相会。双手攀援藤萝到了西山,沿着樵径小路,观望风云谷后回来。

第二天,契园请我们在佛殿的北边吃饭,回头看见周围的峰峦,秀丽得像一座围屏。契园说:“在东北方那座最高的山峰,就叫倚屏峰啊。”我说:“这些山大多像围屏,为什么只有这座山峰得到这个名字啊?”

契园说:“它们出名的时间已经很久了,都是已经过世的师父们传下来的。”在倚瓶峰的西边有两座山峰,一座叫紫霄峰,上面有座秀士壁;一个叫罗汉峰,上面有座居士壁:都因为它们所相像的得名。在六座山峰之外,在它南边隐约可见的山峰,人们称为扑猪岭。

在它旁边的叫熨斗峰。这些山峰都从茂密的树林和高大松树之间挺拔出来,陡峭的石壁有几千尺高,它们互相环绕连接,险峻的山岩陡峭高峻,即使是善于绘画的美术师也不能画出这般美丽的图画。

我留在那里观赏了一共五天,不想离开,才知道惟深的话没错。又感叹这么多年的时间,距离我居住之处才百来里远,这么秀丽的景色,我居然没听见过,面对惟深真有一种羞愧的神色。

第二天我要离开这里,惟深和契园一再要我留下题几个字。我害怕我的文才配不上这里秀丽的景色,不敢写诗描绘,因而只好把这几天中见到的情况记述下来。

扩展资料

该文选自《高青丘集.凫藻集》卷一。作于1362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九月,时作者二十七岁。天平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吴县境内,离苏州十四公里,自唐宋以来,就逐渐成为风景游览区。

因山顶正平,故称天平。该文以细致的笔触,描写了游览天平山的经过,以及游览中的感慨。它熔写景、记人、抒慨于一炉,文字生动逼真,让读者历历如见。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明代初期著名文学家。性格疏放,不拘于礼法。元代末年隐居昊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期,被荐修《元史》,授户部右待郎,不受,赐金放还。

后因写文章有所讥讽,被朱元璋借故腰斩于南京,死时仅39岁。他是明代初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爽朗清逸,雄健浑涵,与杨基、张羽、徐赉齐名,称“吴中四杰”。部分诗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亦有数量不多的的散文。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二十五卷传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27
游天平山记
(明·高启)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1],积霖既霁[2],灏气澄肃[3]。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4],乃治馔载醪[5],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6],道傍竹石蒙翳[7],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8]。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9],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10]。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博若噬[11],蟠拏撑住[12],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13],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14],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15]。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懔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16],嘨者,惫而喘者,恐而啕者[17],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18],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19],天之风[风翏][风翏][20],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21]。予超乎若举[22],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23]。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谽呀[24],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在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25],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26],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27],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28],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士之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注释

[1]至正二十二年:至正为元顺帝年号,二十二年相当于公元1362年。
[2]霖:连绵不停的雨。霁:雨停止。
[3]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澄肃:澄澈肃清。
[4]寒:背弃。
[5]醪(láo):酒。
[6]坞: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这里指山坞。
[7]蒙翳:遮蔽。
[8]泠泠:清越。筑:古代一种打击的弦乐器。
[9]白云寺:在天平山南麓。
[10]狙杙(jū yì):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
[11]噬(shì):咬。
[12]蟠(pán):盘曲。拏(ná):牵引。
[13]线脉萦络:形容泉水细如线,如脉,攀缠在一起。
[14]磴舟:石磴盘曲。
[15]龙门:为登山要道。其地两岩壁立对峙,中通一小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称为龙门,又名一线天。
[16]哦:吟哦。
[17]啕:号哭。
[18]蹇裳:提起衣裳。武:步。
[19]浮浮:流动飘荡的样子。
[20] [风翏][风翏](liáo):风声。
[21]渺:渺远的样子。悠悠:遥远,无穷尽。
[22]举:飞。
[23]筱(xiǎo):小竹子。
[24]谽(hān)呀:山谷空阔的样子。
[25]尤:责怪。
[26]恇(kuāng)怯:懦弱,胆小。颓败:衰败。
[27]泛酒:犹言“泛觞”,在水边流觞饮酒。
[28]板荡:《板》、《荡》,《诗经·大雅》篇名,都是写周厉王无道的诗,后因称政局混乱为“板荡”。

译文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久雨后晴,天高气爽。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登高之约不能背弃的缘故,于是准备好饭菜酒食,结伴去天平山游玩。

天平山距离城西南从水路走有三十里。我们到了后就弃船坐车,经过平旷的树林和山坞,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藏而不见,只听见类似琴筑发出的清越的声音。我高兴地停下车听,很久还不愿离去。到了白云寺,我们拜谒魏公祠,在远公庵稍事休憩,然后由这里的山脚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攀登而上。山上有很多怪石,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如龙盘曲搏持如柱撑天而立,无法一一形容描绘。又有泉水从乱石间冒出,叫白云泉,泉水细如线,如脉,向下流坠入水潭中,用瓢舀来尝尝,那味道极是甘甜清冽。泉水上有个亭子,亭的名字与泉水相同。泉边草木秀丽润泽,遮盖成荫可供休憩。过了这里,则峰回路转,登山的石道盘绕,十步一折,蜿蜒曲折而上,一直到龙门。两面山崖壁立对峙,中通一小径,窄小险峻幽深黑暗,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山崖上有两间石屋:大的可坐十人,小的可坐六七人,都是空旷的石洞穴,有大石覆盖在上面使得石洞像个屋子一样。进入石洞,寒冷森然好像会被压在里面一样,于是互相招呼牵引着离开了。到这里大概才到山的一半呢。

于是又解散队伍分头行动,竞相追逐幽深美好的景色,继续登山的,停下来休息的,吟哦感叹的,疲惫喘气的,惊恐而哭的,怡然而乐的,俯仰之间怅然感慨像有所悲伤的:虽然所遇到的看到的不一样,但都有收获。

我走在最前面,越往上,越觉得岩石更怪,路更窄,山的景色更奇,而人也更疲惫了。回头看后面的人跟不上我了,就独自提起衣裳奋步攀登,上到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山上才平坦宽旷,坐在平坦拂净的石上,只看见山顶白云流动飘荡,自然之风吹拂有声,太湖的水渺远悠悠。我超脱得就像要飞起来,恬静得像要睡着了,这样之后才知道这山没有辜负我此次游览了。接着想要下山,却发现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树隐石蔽,越找越迷,终被困在荒草乱竹之间。这时天将黑了,大风忽起,洞穴深谷空阔回响,鸟兽鸣吼。我心里恐惧,俯身向下大呼,有樵夫听到,终于引导我走出,到了白云亭,又与同游的人会合。众人没有不指责我追逐奇景的过错的,而我也笑他们怯懦灰心,不能看到这山的绝美的风景。

于是采来菊花在水边流觞饮酒,快乐地喝到一半时,我站起来,对众人说:“现在天下混乱,十年中,不能保住自己封地的诸侯,不能保住自己的家的大夫和士人,在四面八方奔走离散的人很多啊。而我与各位承蒙皇恩,得以安心地隐居,在重阳佳节之际,登上名山眺望,饮酒尽兴,难道这是易得的吗!但是我担心盛衰无常,离合难保,请允许我把今天的游历记在石上,明年再来,能有所考证啊。”众人说:“好!”于是写下今天的事作为记载。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明初著名文学家。性格疏放。不拘于礼法。元末隐居昊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太祖洪武初,被荐修《元史》,授户部右待郎,不受,赐金放还。后因作文有所讥讽,被朱元璋借故腰斩于南京,死时仅39岁。他是明初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爽朗清逸,雄健浑涵,与杨基、张羽、徐赉齐名,称“吴中四杰”。部分诗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亦有数量不多的的散文。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二十五卷传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0-27
游天平山记
(明·高启)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 ,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博若噬,蟠拏撑住,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懔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嘨者,惫而喘者,恐而啕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风翏][风翏],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谽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在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士之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译文: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久雨后晴,天高气爽。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登高之约不能背弃的缘故,于是准备好饭菜酒食,结伴去天平山游玩。

天平山距离城西南从水路走有三十里。我们到了后就弃船坐车,经过平旷的树林和山坞,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藏而不见,只听见类似琴筑发出的清越的声音。我高兴地停下车听,很久还不愿离去。到了白云寺,我们拜谒魏公祠,在远公庵稍事休憩,然后由这里的山脚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攀登而上。山上有很多怪石,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如龙盘曲搏持如柱撑天而立,无法一一形容描绘。又有泉水从乱石间冒出,叫白云泉,泉水细如线,如脉,向下流坠入水潭中,用瓢舀来尝尝,那味道极是甘甜清冽。泉水上有个亭子,亭的名字与泉水相同。泉边草木秀丽润泽,遮盖成荫可供休憩。过了这里,则峰回路转,登山的石道盘绕,十步一折,蜿蜒曲折而上,一直到龙门。两面山崖壁立对峙,中通一小径,窄小险峻幽深黑暗,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山崖上有两间石屋:大的可坐十人,小的可坐六七人,都是空旷的石洞穴,有大石覆盖在上面使得石洞像个屋子一样。进入石洞,寒冷森然好像会被压在里面一样,于是互相招呼牵引着离开了。到这里大概才到山的一半呢。

于是又解散队伍分头行动,竞相追逐幽深美好的景色,继续登山的,停下来休息的,吟哦感叹的,疲惫喘气的,惊恐而哭的,怡然而乐的,俯仰之间怅然感慨像有所悲伤的:虽然所遇到的看到的不一样,但都有收获。

我走在最前面,越往上,越觉得岩石更怪,路更窄,山的景色更奇,而人也更疲惫了。回头看后面的人跟不上我了,就独自提起衣裳奋步攀登,上到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山上才平坦宽旷,坐在平坦拂净的石上,只看见山顶白云流动飘荡,自然之风吹拂有声,太湖的水渺远悠悠。我超脱得就像要飞起来,恬静得像要睡着了,这样之后才知道这山没有辜负我此次游览了。接着想要下山,却发现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树隐石蔽,越找越迷,终被困在荒草乱竹之间。这时天将黑了,大风忽起,洞穴深谷空阔回响,鸟兽鸣吼。我心里恐惧,俯身向下大呼,有樵夫听到,终于引导我走出,到了白云亭,又与同游的人会合。众人没有不指责我追逐奇景的过错的,而我也笑他们怯懦灰心,不能看到这山的绝美的风景。

于是采来菊花在水边流觞饮酒,快乐地喝到一半时,我站起来,对众人说:“现在天下混乱,十年中,不能保住自己封地的诸侯,不能保住自己的家的大夫和士人,在四面八方奔走离散的人很多啊。而我与各位承蒙皇恩,得以安心地隐居,在重阳佳节之际,登上名山眺望,饮酒尽兴,难道这是易得的吗!但是我担心盛衰无常,离合难保,请允许我把今天的游历记在石上,明年再来,能有所考证啊。”众人说:“好!”于是写下今天的事作为记载。



游天平山记

[宋] 柳开

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 ,桂林僧惟深者 ,自五台山归 ,惠然见过 ,曰:“昔公守桂林 ,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今惟深自上党入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曰:“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曰:“诺。”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绕观俯览,遂忘棰辔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翊日,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仙人献花台,出九曲滩,南会于白龙潭。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望风云谷而归。

明日,契园煮黄精、苍术苗,请予饭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峦,秀若围屏[。契园曰:“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诸峰大率如围屏,何独此峰得名?”契园曰:“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师之传。又其西二峰,一日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日罗汉峰,上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隐然者,士民呼为扑猪岭。又其次曰熨斗峰。”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环连接,崭岩峭崒,虽善工亦不可图画。予留观。

予留观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明日将去,惟深、契园固请予留题。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