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经两部分,约五千余字.该书虽篇幅不大,却充满了哲理和智慧,为后人留下了许

至今扔广为流传的名言妙语,除本文外,再写出一句,并加以体会。求解答

自己看理解吧,你能看懂说明你得道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表述,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命名,就不是恒久的名。
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
所以恒久的无有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奥妙,恒久的存在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归终。
这两者是相同东西却是不同名称,两者共同称之为玄,由玄到更玄,开启了所有奥妙的大门。

理解:
道是一种规律,然而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断变化。如果今天我们把发现的这个规律和认识记录下来并下定义的话(比如你发现地球是中心,并写了本“地心说”的书),那么过一段时间认识加深的人们会发现,之前定义的内容只是一方面或者就是错的(你发现“地心说”错了,应该是“日心说”)。所以人们不应该刻舟求剑的去下定义,因为知识无穷无尽,人类掌握的知识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最后你发现“日心说”其实也是错的,宇宙无穷无尽的也不知道有没有中心,也不知道中心到底在哪)。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如果把“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把“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那么从无到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演进、创造过程。最直观的解释就是:天地开始时本是“无”的,那时候把天地之始叫做“无”,后来 天地孕育了万物,天地就变成了万物的母亲,就成了“有”。
你突然会发现“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其实都是地球母亲啊,只不过是地球母亲有两个状态,一个状态是“天地之始”,另一个是“万物之母”。咱们又把“天地之始”定义为“无”,把“万物之母”定义为“有”,那么“有”和“无”这两者看似“异名”,其实“有”和“无”是“同出”都是指地球母亲,看起来很玄妙吧。你可千万别搞糊涂啊。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物体的两种状态,把这个物体前一个状态命名为“无”,紧接着的下个状态命名为“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观察一个铁块,开始光鲜艳丽,后来生锈了。那么生锈就是“有”了,生锈之前的状态就叫做“无”。我们在常“无”的时候观察无锈对铁块的好处,在常“有”的时候观察这个锈对铁块最终会造成什么影响,对比演进的科学分析。
“无”和“有”是同一个物体的前后两个状态,并把从“无”到“有”的这个完整演变的过程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无到有,其实就是一个状态接一个状态的连绵不断的一个过程。如果人类把这些连绵不断的所有过程都搞清楚了,那么人类就接近万物产生妙处的根源即可能开启“众妙之门”。
正是因为人类在某一阶段只能认识其中的某个状态而已,所以人类不能轻易的刻舟求剑般的给所认识的下定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13
大道趋无,自然而生然。
第2个回答  2014-12-1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