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创作大学心理剧的建议

8到10分钟,内容积极向上,反映大学生活,社会现实等。时间紧,大家多提建议吧。谢谢啦

有效的心理调试方法
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受到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和限制,这就要求个体要根据社会信息及时调整自己,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冲突,尽可能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使之适应于社会的要求。
人们从接收一定的外界信息到作出相应反应,
这中间有一个大脑根据以往的认知,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产生相应的心理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有三个要素:一是外部信息的刺激;二是已有的心理认知的参与;三是个体心理的自我整合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外部信息所作的适应性反应并不总是成功的:个体的心理体验与原有的心理认知不一致,就会导致心理冲突。这种冲突,既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成熟的动力,也可能导致其心理应激(如彷徨、自责、压抑、痛苦、愤懑等)以及相应的肌体反应(如内分泌失调、失眠等),引发心理问题甚至身心疾病。

个体通过对外部信息接收角度和强度的转换,或对原有心理认知在重组、迁移、升华的基础上予以整合,使外部刺激与心理认知互为进退地实现协调一致,以避免心理矛盾冲突激化所造成的心理困境,这就是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合理变通。

合理变通的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回避——转移注意力,尽可能躲开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2、变通——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心理学上又叫合理化。就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的办法。弗洛伊德指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心理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酸葡萄效应。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调适可借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

3、转视——换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都可以回避或淡化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心理困境。

4、换脑——换一种认知解释事物,更新观念,重新解释外部环境信息,也就是相当于换一个脑袋思考、解释问题。在个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

5、升华——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固着,把挫折变成财富。

人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往往与他们的消极心理固着有关。如何克服心理固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心理位移,即选择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积极的、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心理认知固着代替旧有的心理认知固着,从而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心理升华法。“失败乃成功之母”、“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从失败的消极因素中,认识其中蕴涵着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个体奋起图强,取得成功的动力和契机。

6、补偿——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们难免会由于一些内在的缺陷或外在的障碍以及其它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最佳目标动机受挫。这时,往往会采取种种方法来进行弥补,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补偿,就是在目标实现受挫时,通过更替原来的行动目标,求得长远价值目标实现的一种心理调适方式。

7、求实——切合实际调整目标。当实现目标过程中受挫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或痛苦,避免或缓解这种状况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及时切合实际调整自我,并变换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人生路上,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就先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教你四招正确解决心理问题

正确看待心理测评

今年对大学新生的心理测评,是我国第一次普遍采用国内制定的量表。对于测评的结果,广州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李幸民副教授指点大家正确对待。

首先,结果并不是决定性指标。大多数人以为,心理医生诊断的依据就是测评结果,其实不然。测评结果只是医生参考的指标而已,主要判断依据是医生的询问和观察结果。

其次,测评只能部分反映事实。测评结果只能反映受测者当时的情况,一个小时后再去做可能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因此,测评结果并非永久性的结论,只能部分反映事实。再次,好的测评结果并不值得太过高兴。正如第二点所说,出现了好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以后就不会有心理问题,同样要加以小心,不可盲目乐观。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出现所谓坏的结论,不必担心或悲哀。由于心理测评结论一般采用诊断式的用词,如强迫、分裂、焦虑、抑郁等。实际上,这是一种无奈,因为目前来说,除了这些词语外,尚未找到更合适的词来表达人的心理特点,可见,心里测评结论与这些词所代表的疾病完全不同:不是程度不同,而是性质根本不同。这就好像肤色是白还是黑一样,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专家教你四招预防心理问题

第一常做心理美容。

这是提高自己认知能力的一种通俗说法。专家认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理缺陷,这就好比人的身体样貌总有值得改进之处一样,并非是什么疾病。经常进行“自省”,反观内照,等于给自己的心理照镜子,如果能够及时调整就意味着给自己的心理做了美容,与心理健康大有裨益。譬如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一下。

第二讲究处世技巧。

当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不妨暂时避开对方一段时间,或者找亲朋好友倾诉一下,这些都是促进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技巧,而不是软弱或者无能的表现。

第三借助团队力量。

多数大学里面都有心理健康促进组织,参加这类组织可以得到一些很实用的知识和建议,譬如如何进行团队决策、如何主动打破人际关系坚冰等,对将来大有好处。

第四,发展多种兴趣,特别是体育运动。

如打篮球,除了可以宣泄情绪之外,还能培养互相合作、敢于对抗、勇于向上等品质。对身体素质并不差的大学生来说,体育的主要作用还是在于通过体能锻炼达到带动“心能”的目的。

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通过演绎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作为戏剧的形式之一,校园心理剧涉及剧本的结构与创作。校园心理剧的结构与创作,要根据心理剧的要素、过程特点,结合校园实际生活进行。

一、校园心理剧的构成要素

1、人物:

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内心矛盾与冲突正是心理剧研究、探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心理剧的结构、情节、情景、主题等也必须围绕人物来进行。校园心理剧涉及四种角色。

⑴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

作为心理剧的策划者、组织者,把握和控制心理剧的进行,在需要时进行点拨。在暖身阶段对群体行为作评估,并进行角色分配和组织热身;在演出阶段描述探索问题、维持演出过程和进行解释;在分享阶段组织问题分享各自的体验和感受。

⑵当事人:

指遭受心理困惑并急需解决这些困惑的学生,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获得指导帮助,或者通过他人的表演演绎问题,领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参与者:

饰演当事人生活中重要角色,以其所饰演人物的口吻和行为方式同当事人交往并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

⑷观众:

心理剧的观众不是欣赏心理剧演出的,而是来体验心理剧的感受的。通过观看演出对当事人提供支持或领悟心理问题产生的实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活动场所:

活动场所是人物活动的地点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主要是舞台、观众席,包括灯光的设置、明暗,道具的摆放,背景音乐等等。

3、内容:

心理剧不塑造人物典型,而是围绕问题展开,重在通过问题展现心理发展历程和对问题的感受,探寻事件对个体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并且通过对心理问题的陈述、辨别和澄清,来明确问题或调整心态。心理辅导老师利用丰富的知识、经验对表象进行分析,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深层问题和意义,把零星的片象连接,找到造成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通过表演、直观形象的显现,有助于当事人了解问题的真相和实质,更好地体验和领悟。其中包括:

⑴事件:

事件是引起当事人内心冲突的导火线和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其真实生活中发生的,对其造成重要影响的事情。心理剧围绕事件展开,通过对事件的演绎进对其进行重新思考和领悟,达到认知改变和行为矫正的目的。

⑵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成为个人生活甚至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的心理。心理剧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造成心理问题的各种关系,使当事人通过观察或领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恰当地处理各种人物关系奠定基础。

二、校园心理剧结构的组成部分

校园心理剧是探讨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以问题为主线展开剧情情节,其结构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享感受四部分。

1、提出问题

⑴开端的任务: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时代特点等

②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

③引出全剧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⑵开端的形式

①心理辅导老师说明和旁白(也可以学生自己完成)

②情节引出:通过演员一连串的动作来暗示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

2、分析问题:

问题提出以后,就要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各个事件的影响程度及相互关系。通过对造成心理问题的相关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精心演绎,使问题层层展开,不断深化,从而探讨这些问题对个人心理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人物的内心心理感受不能仅仅通过表白来说明和揭示,而要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以第一人称的身份通过相应动作表现出来,通过动作表现人物对某一具体事件的情绪反映和内心体验,真实地再现当时具体的情景,从而使当事人有所领悟和感受。由于角色扮演提供了在假设、不用负责的情况下尝试应付问题,以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学习及练习应付问题的技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演绎,使演员和观众受到震撼和感悟。

这部分情节讲究曲折有致,起伏跌宕。

3、解决问题:

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改变不是通过一两次角色扮演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持续过程,需要当事人在领悟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的训练来完成。解决问题只是指当事人症状有所减轻或有所领悟,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剧的结局要有深意,能够引起观众的回味与反思,要通过内心冲突与斗争,使观众有所体验和领悟,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行为。 结局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老师的解释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旁白来进行。

4、分享感受:

心理辅导老师在扮演结束后把大家组织起来,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感受和领悟,使当事人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别人的反应和感受,学会换位思考,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同时使团体气氛更融洽,使当事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获得团体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消除无助感,增强信心和勇气。

三、校园心理剧创作中的艺术手法

为了使剧情发展起伏变化,合情合理,引人入胜,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有力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校园心理剧在编排常常使用一些艺术手法。

1、悬念:

就是剧情发展中使观众产生好奇、不安和期待,使他们急欲探究其究竟,或对下文加以揣测的戏剧性因素。运用悬念必须注意:矛盾冲突的提出和解决要拉开距离;忌绝对保密;整体悬念和小悬念结合。

2、重复:

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对那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以及体现当事人强烈内心冲突的关键场景、动作、语言、道具、细节乃至音响做重要处理,强化作品感染力。

在重复中要有发展、变化、层次,在量变中孕育着质变。

3、渲染:

对重点场次、情节,加以淋漓尽致的描述,加强作品戏剧性。

4、对比:

如形象之间的对比、情节发展的对比、性格前后的对比、心理状态的对比,语言、节奏等等方面的对比。通过提炼、加工、艺术化、典型化的对比描写,可以更深刻地反映学生心理的本质。

根据具体的情况恰当地采用合适的表现方法。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

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大学是激荡青春的地方,在这片沃土上,人们已习惯了岁月

如歌、青春如画的美丽境界。而往往忽视了校园还是一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撞的地带。多

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激起大学生心灵的“震荡”;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对成才标准亦

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的“天之骄子”们正面临着学习、生活中的多重压力和挫折——

独立、竞争、适应,让他们生出一种断奶的躁动,经历着成长的失落、社交的困惑、过

度的学业压力、家庭困境、就业压力、情感迷失等等心理困境。因而,有人把处于这种

心理焦虑状况下的当代大学生戏谑为“天之焦子”。
一、青年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意识的矛盾与混乱
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

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经常会遇到一系列自

我意识的矛盾与混乱。
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青年追求自我完善的意向会在心目中逐渐形成一个“

理想我”,这个“理想我”反映了青年对自我成长所怀有的美好愿望,因此不可避免地

包含进了自我美化的内容,而同真正“现实我”往往会发生矛盾。在调查中发现,有

78.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而一旦当这些“理想我”的目标受挫,只

留下一个理想幻灭的“现实我”时,就会产生失望、羞愧和痛苦的消极体验,感到自卑

、气馁而对自我丧失信心。如“我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所事事,真的对自己很

失望,很恨自己,我怎么是一这样的一个人……”。
二是独立自尊与受人管教的矛盾。青年学生的自尊心强,独立性强,凡事希望表达

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愿意被别人指手划脚,随意摆布。因此,表现为人

们所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如“我也知道老师、父母都是为我好,但我就是控制不住

自己要与他们作对”。
2.无法承受学业之重
在调研中发现,在影响大学生情绪波动的因素中,有48.4%的学生把学习压力排在

了第一位。“每到考试前,我就紧张,心燥,失虑,一上考场我就拉肚子……”,一位

女大学生如是说。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有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

后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感到难以适应,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

列心理问题。有些同学生甚至会患上考试焦虑症,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上的问题。
3.对就业的焦虑
目前,在大学生中流传“毕业即失业”的悲观论调。在调查中有41%的大学生“对

未来的前程感到担忧”,有28.9的大学生“还没有想过未来的规划”。据统计近几年在

求职择业过程中,有部分毕业生面对人才市场感到困惹,对求职过程、择业过程产生种

种矛盾心态,感到迷茫和困惑;许多学生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

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4.人际困惑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相处会有那么多不如意,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当代大学生在

高中期间与社会接触不多,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问题几乎成了他们最大的问题,在调

查中,有37.6%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良感到困惑”。一方面,渴望友情,渴望

理解与同情,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

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就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

,使得人际失调、交往嫉妒、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纷至沓来;于是,高傲、自卑、孤

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体验频频光顾。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

理疾病。
5.情与性的困惑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大学生是青春焕发的群体,又是处于性活跃

期的群体。大学生私自校外租房同居、某大学一男生宿集体嫖娼、某大学两女大学生在

歌舞厅当“三陪女”被公安机关抓获……诸如此类的大学生性越轨事件在各大高校均成

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青年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经济上并不独

立,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因此,过早的性行为经历、畸形的性爱、早孕,均对大学生

的生理及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据调查,约1/4的男生和1/2的女生事发当时即产生严重

的心理困扰,如愤怒、羞耻、不洁等;12.5%的男生和28.8%的女生在事隔多年后心理

上仍然留有阴影;“我不再是姑娘了”、“我为他奉献了一切,他应该心里只有我”、

“她是我的人了,这下可以松口气了”等等。婚前性行为后,青年大学生经常出现懊悔

、负罪感、出现负面自我评价,或怀疑对方的品质、指责对方等;怕怀孕和人流的痛苦

、怕处分、怕婚姻不再有选择;怕事情暴露,担心自己和对方的未来。
6.面对繁华物质世界的失落
调查中发现,贫苦也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对四川省四所高

校的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有51.4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

态或抑郁倾向,经济较好的同学抑郁平均数为38.46,而贫困生的抑郁平均数为41.52,

可见贫困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我为何不出生在豪门”、“勤奋学习不如别人有

个好爸爸”……面对高档物质享受的无奈,他们发出如此感慨。其实,今日的大学生明

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客观地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但相对贫困比绝对

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

难,他们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情感体验丰富多彩,区别在于他们的种种需要都罩着经济困

难的阴影。实际存在的经济压力与由于未能正确认识甚至部分夸大的其他方面的一些困

难,使一些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抑郁和焦虑的矛盾心理状态下。
7.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人格缺失
现代大学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如宿舍中的“夜文化”、抽烟、喝洒、打扑克、

打麻将、通宵上网……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健康,进而影

响到心理康。一位即将退学的大学生在心理咨询中说:“大学里,我们有了最大的自由

去任意安排自己的生活。谈恋爱、成天上网、游玩、赌博、喝得醉眼朦胧……我不知道

自己属于哪个角落,好像什么也不是,好像又什么也是,觉得整个人都很颓废、惰性,

慢慢地成绩开始下降……”。所谓“习与性成”,就是指长期的某种习惯会形成一定的

性格,“习焉不察”,则是指习惯干某事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而“习非成是”则是

指把错误当成正确的,于是“积习难改”,从而给大学生带来诸多麻烦和不良的心理体

验,甚至使一些青年走上歧途。
二、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调控
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体系。探索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五级联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机制,形成从学生骨干、辅导员到院系、部门、学生的快速危机反应体系,开设从心理

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正确总结和处理受危

机影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完善大学生心理疾患预防和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创新辅导

内容及方式;运用先进的心理健康测试软件,开展集体辅导为主导、个别辅导相补充的

辅导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转变观念,从“以

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

心,以学生的学用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6
合理变通的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回避——转移注意力,尽可能躲开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2、变通——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心理学上又叫合理化。就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的办法。弗洛伊德指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心理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酸葡萄效应。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调适可借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

3、转视——换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都可以回避或淡化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心理困境。

4、换脑——换一种认知解释事物,更新观念,重新解释外部环境信息,也就是相当于换一个脑袋思考、解释问题。在个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

5、升华——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固着,把挫折变成财富。

人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往往与他们的消极心理固着有关。如何克服心理固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心理位移,即选择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积极的、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心理认知固着代替旧有的心理认知固着,从而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心理升华法。“失败乃成功之母”、“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从失败的消极因素中,认识其中蕴涵着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个体奋起图强,取得成功的动力和契机。

6、补偿——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们难免会由于一些内在的缺陷或外在的障碍以及其它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最佳目标动机受挫。这时,往往会采取种种方法来进行弥补,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补偿,就是在目标实现受挫时,通过更替原来的行动目标,求得长远价值目标实现的一种心理调适方式。

7、求实——切合实际调整目标。当实现目标过程中受挫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或痛苦,避免或缓解这种状况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及时切合实际调整自我,并变换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人生路上,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就先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第2个回答  2009-10-15
写一个 关于大学生团结的,以小事入手,比如同学间的矛盾,我们班就演过,很成功还获了奖,虽然故事很“俗”,但是只要细节掌握的好,情节安排好就是经典~!
祝成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0-15
个人想法不同,简单的生活小事,搬上舞台效果不同于生活,试试吧,真实得很!
第4个回答  2009-10-15
可以以你自己的心理变化来具体描写。几分钟的东西,不难的,要积极向上就好。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