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认为最初世界是怎样的?

佛教认为最初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不是指这个娑婆世界,而是全宇宙所有佛国土。当时应无一佛陀,一切皆是无明众生?
总结一下各位的意思:
佛陀从未对此问题作过解释,因为佛陀认为不需要去了解这些,故佛教的宇宙形成观是空白的。大千世界,十方佛国,与生俱来,不知起源。宇宙性空无常,坏空成住,故无始亦无终。

唯梅子:

十二因缘的作用我知道。然而我对您的解释尚有两大疑点,烦请赐教:
1.你说众生的宇宙因无明而生,然逻辑上能够成立的顺序是先有宇宙,再有众生,然后才有众生的无明。否则,当众生的无明产生宇宙之时,众生住何处?这是逻辑悖谬的。又,众生无穷劫以前即无明,故宇宙无穷劫以前即存有,那么讨论它的初始还有什么意义?
2.若说宇宙因无明而生,那么佛陀所住之地必然在宇宙之外,因佛陀已断绝无明。然而宇宙之意并非仅众生之宇宙,亦将十方佛国包含在内。所以问题很显然,断无明的佛陀所居世界(宇宙的一部分)由何而生?

宇宙本源是无,而后是一个精神生命体。

宇宙本是虚无,把现在的宇宙万物逐渐缩小到一点,然后把这点也轻轻的抹去,这就是宇宙本源,也是无极。而后太极,两仪。

静极生动,静极就是纯精神世界,产生“动”的精神世界;从而产生“动”的物质世界,这就是由精神世界到物质世界,反过来说动极(动极就会没有物质)就是静。然后静极,如此循环。精神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精神(万物有灵)。精神能产生物质,物质能产生精神,没有物质的纯精神世界是宇宙的开端,中间是物质与精神并存,最后是纯物质,物质全部消亡后又出现纯精神。

下面详细说明:

在这一片虚无广袤的空间里,什么都没有,他也静极了,就是太极,这就是宇宙“零”场,这场就是灵(精神),也是宇宙的精神意识,也是一个“生命”,一丝灵动而整灵瞬间俱知,这零也有传递,信息的传递就是灵动,由无而灵动,在宇宙中灵动瞬间极速传递,这灵动力牵扯到宇宙任意一点,这力由任意一点可以传到任意一点,灵力瞬间极速传递(这就是由静极产生动的过程)。物质代表着能量,速度代表着能量,灵动力瞬间极速传递,所以灵动就是能量,也是物质,这就是灵能,神圣的灵,也是神圣的能,就是精神。宇宙的能量是灵,所以由无物幻化出有物,正反物质,和正负能量,于是太极分出了阴阳两仪(精神与物质),阳生阴死,阴生阳衰,就这样交替的产生与消亡,相遇和湮灭,有时在阳中产生阴,有时在阴中产生阳,这样就分出了四象:太阳,少阴,老阳,少阴。又由正负能量正负物质相遇而回归于无(灵),到最后整个宇宙阴阳完全交融而回归于无(灵),这就是宇宙变大和缩小的过程,直到消失的一天,它再继续以上过程。

物质散布各处,由于有了质量,有了极性,而有了引力,和斥力。这就是有十方世界,有引力和斥力,地球其实就是宇宙中一粒微尘,如同我们地球上微尘一样。微尘一粒沙中有三千大世界。鼓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的运行寒暑的交替,而成地球万物(逐渐形成氨基酸,蛋白质,一直到生物)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零-灵-空。

其实这一切皆空,人只是灵识带动虚幻的身体,肉体转瞬即消失于茫茫宇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5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佛陀在巴利三藏、长部《起世因本经》,对世界初起的描述如下:

  或经过相当长久时期之后,此世界有转起。此世界转起之时,大部份之有情生于光音天,而彼等住于彼处,于意所成,以喜为食,自放光明,飞于虚空,保其光辉,长久时期之间,维续[如是之状态]。婆悉吒!又经过相当长久之时期后,此世界有转起。此世界转回之时,大部份之有情,舍弃光音天之生存,复归于此世。而彼等于意所成,以言为食,自放光明,飞于虚空,保其光辉,长久时期之间,维续(如是之状态)。
  一一 然,婆悉吒!其时,万物皆成为水,黑暗而不见物,日月不现,星宿不显, 昼夜不分,日月之黑分,白分不分明,无年之季节,无男女之别,万物唯是万物而已。于彼等万物,或经过相当长时期后,甘美之地味,周偏于水中。犹如煮沸之牛乳粥,将冷于表面生泡,而现出[大地]。彼地色具、香具、味具也。恰如有完全之醍醐,或如呈现纯粹乳酥之色,又如混入蜂蜜之味。
  一二 婆悉吒!其时,或有贪欲性质者,言:‘呜呼!此是如何之物?’以指尝甘美之地味。[再三]以指尝甘美之地味,转而被甘美所诱,于身渗出欲望,婆悉吒!其他者等亦仿彼,以指尝试甘美之地味,[再三]尝试甘美之地味,转而被甘美所诱,于身渗出欲望,婆悉吒!其时,彼者等,以手掬甘美之地味,始恣意食之。婆悉吒!尔来,彼等由手掬甘美之地味,始恣意食之,彼等自放光明渐渐转薄,由自放光明渐转薄而日月显现,由日月之显现而星宿亦显现,由星宿之显现而知昼夜之区别,由知昼夜之区别而知日月之黑白,由知日月之黑分白分,则年及季节显现。婆悉吒!如是,如此世间再转回。
  一三 然,婆悉吒!彼等食甘美之地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婆悉吒!由彼等食甘美之地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可见彼等之身渐益坚固而起容貌之变化。或者容貌为美,或者为丑;美者欺侮丑者,思惟:‘我等比彼等美,彼等比我等丑。’而且彼等恃凭自己之美而生憍慢,如是,消失甘美之地味。由甘美地味之消失,彼等集合,集合已,恸哭而言:
  ‘呜呼!美味……呜呼!美味……’。今日,当众人获得甘美之味,曰:‘呜呼!美味……呜呼……美味……’。众人只是重复过去之辞句而不知其本义矣。一四 婆悉吒!其时,彼等消失之时,甘美之地,出现地饼。此恰如菌之发生。彼地饼具色、具香、具味。其色实如完全之醍醐,或纯粹之乳酥;其味又实如混蜂蜜;婆悉吒!其时,彼等开始食地饼。而且彼等食此,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婆悉吒!由彼等食地饼,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彼等之身渐益坚固而现起容貌之变化,或者容貌美,或者容貌丑。美者欺侮丑者,思惟:‘我等比彼等美,彼等比我等丑。’而且恃凭自已之美而生憍慢,如是,地饼消失。由地饼之消失而蔓草出现。此恰如竹之出现,具色,具香,具味……[乃至]……如混蜂蜜。
  一五 婆悉吒!其时,众人开始食蔓草;而且彼食此……[乃至]……众人只是重 复过去之辞句而不知其本义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0-13
《佛陀的启示》节选

佛对于讨论不必要的形上学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这些都是纯粹的臆想,只能制造莫须有的问题。他把它们形容为“戏论的原野”。在他的弟子中,似乎有几个人不能领会佛的这种态度。因为有一个例子:一个叫做鬘童子的弟子,就曾以十条有名的形上学方面的问题问佛,并要求佛作一个答覆。[注三十四]

有一天,鬘童子午后静坐时,忽然起来去到佛所,行过礼后在一旁坐下,就说:
“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些问题世尊总不解释,或将之搁置一边,或予以摒斥。这些问题是:(一)宇宙是永恒的,还是(二)不永恒的?(三)是有限的,还是(四)无限的?(五)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六)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七)如来死后尚继续存在,还是(八)不再继续存在,还是(九)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还是(十)既不存在亦(同时)不不存在?这些问题,世尊从未为我解释。这(态度)我不喜欢,也不能领会。我要到世尊那里去问个明白。如果世尊为我解释,我就继续在他座下修习梵行。如果他不为我解释,我就要离开僧团他往。如果世尊知道宇宙是永恒的,就请照这样给我解释。如果世尊知道宇宙是不是永恒的,也请明白说。如果世尊不知道到底宇宙是永恒不永恒等等,那末,不知道这些事情的人,应当直说‘我不知道,我不明白。’”

佛给鬘童子的回答,对于今日数以百万计,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形上问题上,而毫无必要地自行扰乱其心境的宁静的人,当大有裨益。

“鬘童子,我历来有没有对你说过:‘来!鬘童子,到我座下来学习梵行,我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从来没有,世尊。”

“那末,鬘童子,就说你自己,你曾否告诉我:‘世尊,我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世尊要为我解答这些问题。’?”

“也没有,世尊。”

“就拿现在来说,鬘童子,我也没有告诉你‘来我座下修习梵行,我为你解释这些问题’而你也没告诉我‘世尊,我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世尊要为我解答这些问题’。既然是这样,你这愚蠢的人呀!是谁摒弃了谁呢?[注三十五]

“鬘童子,如果有人说‘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除非他为我解释这些问题’,此人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时就要死掉了。鬘童子,假如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使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意把这箭拔出来,要到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武士)、婆罗门种(宗教师)、吠舍种(农商),还是首陀种(贱民);他的姓名与氏族;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到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一型的箭;箭羽是那一种羽毛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鬘童子,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鬘童子,如果有人说‘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知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

接著,佛即为鬘童子解释,梵行是与这种见解无关的。不论一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如何,世间实有生、老、坏、死、忧、戚、哀、痛、苦恼。“而在此生中,我所说法可灭如是等等苦恼,是为涅盘。”

“因此,鬘童子,记住:我所解释的,已解释了。我所未解释的,即不再解释。我所未解释的是什么呢?宇宙是永恒?是不永恒?等十问是我所不回答的。鬘童子,为什么我不解答这些问题呢?因为它们没有用处。它们与修练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圆觉、涅盘。因此,我没有为你们解答这些问题。”

“那末,我所解释的,又是些什么呢?我说明了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和灭苦之道。[注三十六]鬘童子,为什么我要解释这些呢?因为它们有用。它们与修练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连,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圆觉、涅盘。因此我解释这些法。”[注三十七]
第3个回答  2009-10-14
那么多的佛教经论.说过了宇宙的起源.怎么会没说呢?
无论大乘.或是小乘.无论菩萨乘.还是声闻乘.都说过了.
如果认为佛没有说过.那只是初学者没有读懂佛经而已.

如果楼主想知道宇宙的起源.我也可以说说.
但我要先知道.你学的是佛教的哪种理论体系?
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佛为了度化众生.而说了多种法门.
菩萨将这些法门.概括为多种理论体系.和多个修行宗派.

不同的理论体系.对宇宙的起源.有不同的回答.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从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
我无法把每一种理论都说出.因为太多了.
我只可以说出你学的那种.

既然楼主想用声闻乘的理论.来了解佛教的宇宙起源.那么.我就简单的说说吧.
佛教的12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直至生缘老死.
从无明支至受支阶段.就是宇宙的形成过程.
从爱支以后.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不同世界.包括六道.

宇宙是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统称.时间和空间本无所有.但由于无明等支的作用.从而出现了空间和时间.也就是出现了宇宙.
佛教的基本理论是:诸法无我.一切都是因缘而起.简称为缘起.这其中没有主体.
当因缘聚合的时候.万物就形成了.当因缘分散的时候.万物就毁灭了.
12因缘.就是说明这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的.
第4个回答  2009-10-28
最初世界是 --“唯心所现 唯识所变”佛在经上讲的这桩事情,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弥陀是自性变现出来的,释伽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自性所现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