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个古城?哪个时间最久保存的最完好?有什么文化特色?

详细点

中国古城很多,下面列举一些:

浙江:西塘 乌镇 南浔 龙门 郭洞 俞源 诸葛村 新叶 三门源 廿八都 绍兴 安昌 溪口 前童 楠溪江 岩头村 芙蓉村 苍坡村 蓬溪村 林坑 皤滩 临海 石塘 碗窑 泰顺 大济

江苏:同里 周庄 木渎 用直 光福 锦溪 沙溪

上海:朱家角 金泽镇

四川:尧坝 福宝 仙市 龙华 罗泉 铁佛 云顶寨 柳江 夹江 罗城 金山 李庄 江安夕佳山 黄龙溪 洛带 大邑刘氏庄园 阆中 青林口 平乐 上里 桃坪羌寨 丹巴 德格

重庆:龚滩 龙潭 西沱 偏岩 磁器口 塘河 中山 松既 涞滩 双江 路孔 宁厂

安徽:黟县 西递 宏村 卢村 南屏 关麓 屏山 山为屏 唐模 呈坎 潜口 歙倒 渔梁 棠樾 屯溪 绩溪 坑口 湖村 上庄 泾县 陈村 查济 三河

江西:婺源 李坑 理坑 汪口 晓起 延村 思溪 清华 景德镇 乐平 安义 流坑 石邮 卢家洲 钓源 漾陂 白鹭 龙南

福建: 培田 永定土楼 南靖土楼 华安大地土楼群 芦溪镇 深土镇 赵家堡 芷溪 四堡 长汀 崇武 坂东镇 漳里 城村 五夫镇 下梅 和平 金坑 杨源

广东: 开平 赤坎镇 塘口镇 百合镇 蚬冈镇 石头村 大旗头 沙湾 大岭 逢简村 古朗村 钱岗 大江埔 南社 黄埔 樟林 苏家围 桥溪村 侨乡村 贵州古镇概况 石头寨 云山屯 镇山 岜沙 加去 肇兴 香纸沟 大屯 大同 施洞 青岩 西江 郎德上寨 镇远 隆里

云南:大理 喜洲 丽江 石鼓 剑川 沙溪 宝山 巍山 黑井 和顺 建水 石屏 诺邓 坝美 峰岩洞

广西:江头洲 迪塘村 水源头 大圩 旧县 兴坪 福利 石头城 黄姚 扬美 榕津村 三江

以下是公认的保存最好的四座古城:

一、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地理环境、城市选址及建筑布局,深契传统风水理论,山、水、城融为一体,典型地体现了古代城市建设的风格,显示出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阆中得名,寓象山水格局。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处,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成山水紧密契合的形胜之地,兼有七关(南津,五吉、河溪、梁山、据山、土地、滴水)合护,成金汤之固。古城后以蟠龙山为镇山,前以锦屏山为案山,金耳、印斗为朝山,四围远近起伏如波似浪诸山皆为砂山。嘉陵江绕城三面,形成"干水成垣"和"金城环抱"之势,其水口以玉台山为天门,塔山、大像山为地户。城内凤凰山下为正穴,建州、府衙署,南向正对锦屏。街道以中天楼(四牌楼)为中心,东西庸北辐射四出为主干,应"天心十道"之喻;缶衡藩取向无论 东西南北,多与远山朝对,街道多依其所向取名,强调风水主题。城东、城南、蝴匕王门皆 月城建高楼于其上,以收迎曲接水之效。惟西门迎山接水较难,不筑月城,而于城门外建石 匮阁,王爷庙、揽胜山房、阆风亭等。又建华光楼与隔岸南津关之连峰楼、奎星楼相对峙,以 补锦屏山、黄花山之间的气口。工商市廛及水陆驿运枢纽,则置于城外东南区,以避喧嚣。
城外各景点各有崇宏建筑,如吕祖殿、杜少陵祠、白塔、大佛寺、觇星台、滕王阁、玉台观等,皆以翕聚山灵,佑启人文。
阆中城的选址、布局、风貌和经营发展,典型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和实毕,尤其是风水理论,积淀了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其中虽有迷信色彩,但也蕴涵着科学和美学成分。目前,国内外科技界一致认为,阆中古城,是当代保存最好的,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营建的一座城池。

二、平遥古城

这座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小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专家说,它较为完好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时期县城的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 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平遥县县长王建忠告诉记者,平遥整个城池布局对称,特色鲜明,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被许多专家学者誉为古代县城的活标本。
据了解,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的古城墙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城墙四周全长6163米,城池面积2.25平方公里,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
平遥古城的文物遗存更是丰富。平遥县旅游局副局长侯世俊告诉记者,平遥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级7处,市县级81处。
据介绍,古城及其近郊保存了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珍品:“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的鼻祖”;双林寺被专家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镇国寺万佛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最珍贵的木构建筑之一,是中国寺院中罕见的五代作品;古城内近4000处明清民宅中有近400处保存完好,另外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村落。
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城内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同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三、西安古城墙

西安古城墙不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年(1370-1378)年,以公元6世纪时隋唐皇城墙为基础扩展形成,周长1391米墙体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厚度大于高度,建筑稳重坚固。古城墙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四、兴城古城

明称宁远卫城,清称宁远州城,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呈正方形。城壁外用青砖,内用石块砌成。南北长826米,东西宽804米,顶宽5米,底宽6.5米,高10米,周长3260米。城的四面有城门,四角设角台,东南角台上建有魁星楼。城内东西、南北街十字相交,钟鼓楼端居正。整个古城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风貌。古城是明朝末年山海关外的防御重镇。在明清历史上,明将袁崇焕凭借此城,重伤清太祖努尔哈赤,后又于天启七年五月,大胜清太宗皇太极,时称”宁远大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24
保存最好的古城
平遥古城http://baike.baidu.com/view/2577.html?wtp=tt
丽江古城http://baike.baidu.com/view/15218.htm
还有城墙的西安、北京、南京
第2个回答  2009-10-24
安徽歙县 四川阆中 山西平遥 云南丽江

歙县位于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丽。境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园林、长亭、古桥、石坊、古塔到处可见,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主要景点有太白楼、新安碑园、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等。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句。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蜓200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碑园的廊龛中,陈列着歙县明万历年间收藏家吴廷收藏、镌刻的《余清斋帖》,以及歙县明崇祯年间收藏家吴桢所刻的《清鉴堂帖》。这两套碑贴共200余块,收集自晋至明历代中国书法大师代表作,精心雕刻,人称稀世珍本。日本藏有这套碑帖的完整拓本并视为法帖。

许国石坊耸立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博得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型,石柱、梁坊、栏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成双结对的彩凤珍禽,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12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石坊所有题词,均出自许国门生著名书法家黄其昌之手,使得整座石坊更显得豪放、华丽、威严。斗山街坐落于歙县城内。这条古街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

陶行知纪念馆、行知公园均在歙县城内,纪念馆旧为崇一学堂,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年就读之所,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著名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宋庆龄为陶行知纪念馆题辞称之为:“万世师表”。歙县城内还有二座樵楼,一为南樵楼,俗称24根柱,据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现存的南樵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东樵楼又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这两座樵楼咫尺相望。

阆中古城的自然景观奇秀多姿,独具特色,“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环绕阆中古城,四周青山拥抱,一幅“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的水墨丹青,浑然天成。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所以说阆中是因山有环拱之象而得名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风水学的角度上看,阆中也无疑是风水宝地。
阆中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这里相传为中国远古帝王伏羲诞生的地方。商周时代,阆中是巴国北部重镇。战国中期(公元前330年),巴国由重庆迁都阆中。秦统一后,于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迄今为止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阆中县制未动,县名不改,是全国少有的至今保持原名的县城。阆中历来是川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历代封建王朝都在阆中设置郡、州、府、道治所,清政府还曾在阆中设四川省会达17年之久。阆中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有汉、回、藏、蒙古、高山、纳西等19个民族。
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古城风貌得到了天然保护,城内的古街道交错纵横,91条街巷中有20多条街巷仍保持着唐宋时的建筑风格。这些街巷的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建筑物的外观造型,构造方法,细部装饰和材料选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风格。阆中古城内的民居属于明清风格,有的具有明代疏朗淡雅味,有的则具有清朝精美繁复的特点,并且多以典雅精致的雕绘艺术为特色。先挂牌保护的居住点143处。这些官宅、民居的共同特点是:古、雅、幽、翠。临街的小木屋都有外柱廊,出檐数尺,供行人遮阳避雨。建筑布局,大部分是四合院/有些院内回廊曲径,古朴典雅,具有南方园林特色。在街道交汇处,往往有楼台拔地而起。
阆中古城保存得非常的完好,数百条古街道,城区内的四合院仍有人居住。如今徜徉在阆中古城保护区,只见街道两边全是青瓦盖顶的木质结构建筑,多数是平房,一律以木版为壁。窄窄的古街巷纵横交错,地面石板铺路,古城保护区显得古色古香。阆中现存古建筑有:元代2处、明代4处、清代前期12处以及众多的唐宋以来的街市和古民居,为中国古建筑的一份重要遗产。
此外,阆中还是我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著名的“佛都”,众多的寺庙,道观,教堂都保存完好。
古城三面环水,一面傍山,人杰地灵,素有“阆苑仙境”的美誉,其中的英雄豪杰更是数不胜数。据史料记载,阆中是人祖伏羲的故乡;蜀汉司棣校尉巴西太守张飞坐镇阆中七年,后来翠于阆中,并埋葬于此;创有《太初历》的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东汉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南宋抗基金骁将、岳飞的女婿张宪;明末蜀中“花木兰”韩娥等。历代墨客骚人杜甫、陆游、司马光、苏轼父子、文同、张善子、丰子剀、萧军等古今名流都先后莅阆观光或旅游,留下大量墨宝和诗篇,为阆苑天下胜境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扩建后的平遥城规模宏大雄伟,城周长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山川流水环抱中的丽江县城,相传因形似一方大砚而得名“大研镇”。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纳西民族,则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千百年的悠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作,筑起自己美好的家园。

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其间,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从丽江北眺,是高耸云天的玉龙雪山,景致雄奇变幻。民谣说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里素有“动植物宝库”的美誉,又是巨大的天然水库。

走进丽江彩石铺成的古老街道,漫游镇北商业中心四方街,便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门前架桥,或屋后有溪,街头巷尾无数涓涓细流,穿墙绕户蜿蜒而去。这股股清流都来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

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是一处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