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沪教版化学上册知识点

分很高的,,回答要全面的
前面的,,物质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110.认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常见悬浊液、乳浊液。
111.了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知道溶液在生产生活、科研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112.知道常见乳化现象。
113.了解:溶解过程伴随的能量变化。熟悉硝酸铵吸热、氢氧化钠放热现象,并了解其在实验室中的用途。
114.了解:了解常见物质溶于水后溶液凝固点、沸点、导电性的变化,并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溶液导电的原因(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115.学会:分辨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16.理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理解溶液、溶剂、溶质的质量关系。
117.学会:学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及相关计算(溶质只限于一种),熟知实验步骤、仪器、注意点、质量体积的换算,以及严格的书写格式。能读懂试剂瓶标签的文字含义。区别溶质为液态、固态时的不同配制方法。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118.知道:医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119.知道: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是常用的有机溶剂。
120.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熟悉常见溶质的饱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12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学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22.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不要求掌握气体溶解度概念)。
123.了解:结晶的概念。
124.学会:使溶质结晶的常用方法(蒸发、降温等)。并会在解决分离、提纯等时加以灵活运用。

【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一节 溶液的酸碱性〗
125.知道:什么是酸性溶液、什么是碱性溶液;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纯碱、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食盐水、蔗糖水、食醋、胃液等);会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26.了解: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学会pH试纸的正确使用。知道测定酸碱度的常用材料或仪器(pH试纸、精密pH试纸、pH计)。
127.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知道大多数农作物适宜在中性土壤里生长、雨水略显酸性、酸性过强则为酸雨、酸雨对环境危害很大。(不要求记忆具体数据)。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128.了解:“酸性”和“酸”的联系和区别,“碱性”和“碱”的联系和区别。
129.学会:嗅闻化学试剂气味的方法。
130.理解:常见酸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盐和氢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产生盐和水;与碳酸盐反应产生盐和水和二氧化碳。并能触类旁通,理解它们所能发生的其它类似反应。
131.知道:酸性溶液中含有的H+使它们具有了上述通性。
132.记住:氢氧化钙的两个俗名、颜色、状态、溶解性;氨水(氨气的水溶液)的气味;氨水的类别(也属于碱的溶液);氢氧化钠的三个俗名、颜色、状态、吸水性(易潮解)、溶解放热、溶解性。
133.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水溶液及氨水的以下性质: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与CO2反应;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碱和盐。并能触类旁通,理解它们所能发生的其它类似反应,并能进行简单的迁移。
134.知道:碱性溶液中含有的OH—使它们具有了上述通性。
135.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会分辨常见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并知道复分解反应前后各种元素化合价不变的规律。
〖第三节 酸和碱的反应〗
136.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
137.了解: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酸碱性的变化情况及酸碱指示剂在实验中的作用。能用酸碱中和的原理解释某些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38.了解:判别常见的盐。知道食盐与盐的联系与区别。熟悉食盐、大理石、明矾、小苏打(碳酸氢钠)、大多数化肥的主要成分都属于盐类物质。了解钠盐、盐酸盐等分类名词的含义。
139.记住: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皆可溶;碳酸盐、磷酸盐大多数不溶;碳酸钙、碳酸钡(白色)、硫酸钡(白色)、氯化银(白色)、氢氧化铜(蓝色)不溶;氢氧化钙、硫酸钙微溶;铜离子、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溶液的颜色分别为蓝色、黄色、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140.酸碱盐之间只涉及教材正文中出现过的反应。不考查复杂的反应规律方面的推断与实验题,重在考查生产生活、科研实验方面的应用能力。当将复分解反应的基本条件作为信息提供时,能应用此规律进行简单的酸碱盐相互反应的判别与推理、解决未知物的鉴别与混合物的分离等问题。
141.理解:常见金属单质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以此为依据判断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判断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了解反应速度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并能分析此类问题中的质量变化关系、读懂相关问题的函数图象。(钾、钙、钠三种强金属单质与水的反应、硝酸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等不在考查范围)
142.学会:设计简单的小实验判别3种以内金属单质的活动性顺序。
〖第四节 酸、碱、盐的应用〗
143.知道:工业上的“三酸两碱”是指硫酸、盐酸、硝酸和烧碱、纯碱。知道侯德榜在纯碱制造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44.了解:常见酸碱盐的主要、典型用途:(见教材表7-6)
145.知道:海水中含丰富食盐,可用于生产食盐。
146.了解:常见化肥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能分别举例,能根据化学式判断类别。
147.了解:豆科植物利用根瘤菌固氮。农家肥与化肥的各自主要优缺点。
148.学会:氨气的检验方法,并掌握用此方法检验铵态氮肥。
149.学会:浓硫酸稀释的方法,知道浓硫酸的溶解放热、密度大于水、强腐蚀性等特性,知道违规操作的后果。
150.了解:有咸味的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有毒、许多重金属盐(铅、铜、汞盐)有毒。
151.学会: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酸碱盐进行一般的鉴别、分离、定性测定(SO42--、Cl—的检验不作为学生必备知识),以及简单的定量测定等实验处理。能学以致用,解决简单的生产生活问题。

【第8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152.理解: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的定义,熟知几种定义中例外的物质。
153.知道:有机物的多样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能说出常见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物质:大米、面粉——淀粉;青菜、水果——维生素;青菜——纤维素;食用油——油脂;鱼、肉、牛奶——蛋白质。知道人体所需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水,前四种均为有机物,且均含碳、氢、氧三种元素(蛋白质还含有氮等元素)。
〖第二节 淀粉和油脂〗
154.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在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中的意义。
155.知道: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淀粉、蔗糖、葡萄糖等属于糖类。
156.知道:葡糖糖是人体中直接提供能量的能源物质。
157.学会:淀粉、葡萄糖的检验方法。
158.知道:食品中的许多油类均属于油脂类食物,知道“油”和“脂”的区别。知道脂肪在人体中能量贮存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蛋白质和维生素〗
159.知道:蛋白质在人体物质建构、新陈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160.了解:蛋白质在水中可溶,在饱和硫酸铵溶液中难溶;在加热、浓硝酸、重金属盐、甲醛中会发生变性,失去生理功能。知道黄曲霉素对人体的危害。
161.了解:维生素在人体中含量虽少,但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且许多种类的维生素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具体各种维生素的生理作用及存在不纳入考试范围。

【第9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化学与能源〗
162.认识:中国节能标志。应对能源危机我们应采取开发新能源、降低能耗的措施。
164.知道:常见电池大多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会做锌铜原电池的小实验(不要求作出解释)。知道随意丢弃废弃电池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165.学会: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及验纯实验,了解实验设计中固液分离的原理。
166.了解:氢能源的主要优点,以及目前面临的推广障碍。
〖第二节 化学与材料〗
167.知道: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合成材料(还有按需设计材料,不考查);又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复合材料。能分别举一两个例子,或根据所提供的常见材料判定其所属类别。
168.了解:材料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169.常识性了解:金属材料的发展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玻璃的生产原料是砂子、石灰石、纯碱;陶瓷的发展等。
170.知道:有机合成材料分为: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常识性了解合成纤维的优缺点;知道动物毛发、植物纤维、化纤布料的简易鉴别方法(灼烧法、腐蚀法)。
171.知道:聚乙烯、聚氯乙烯、有机玻璃等都属于塑料;熟悉聚乙烯、聚氯乙烯的使用上的区别和鉴别方法。熟知“白色污染”的含义、危害及解决之道。
172.常识性了解:橡胶分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复合材料的概念,能举一至二例子。
〖第三节 化学与环境〗
173.认识:中国环境标志。
174.知道:造成空气污染的几种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及其主要来源。常识性了解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二氧化碳、甲烷浓度增大)及危害,我国酸雨的类型(硫酸型)及其典型危害。
175.了解:硫粉燃烧的实验现象:火焰(区分空气中、氧气中)、生成物状态气味、二氧化硫水溶液的酸性及对比研究的实验方法。进而了解硫酸型酸雨形成的机理。
176.常识性了解:水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业用水、生活污水;赤潮、水华形成的主要原因。
177.了解:了解污水净化的意义,知道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知道明矾、漂白粉的基本作用。
178.常识性了解: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的重要意义;认识物品回收标志;知道分类回收的概念。
179.了解:化学学科的重要作用(帮助人类认识物质、利用资源、发展科技等)。
180.学会:针对环保、能源、资源等方面问题,能简单地举例,并能就应对措施进行简单的论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23
这个。

知识类型 编号 知 识 点







质 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2 化学研究的内容
3 科学探究的方法
4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6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含中和反应)
7 化学反应中的放热
8 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9 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
10 缓慢氧化、爆炸
11 灭火原理和方法
12 质量守恒定律
13 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其意义
14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5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成 16 分子构成物质及分子的性质
17 微粒构成物质及其性质
18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混合物、纯净物
19 原子构成物质的原子结构
20 用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1 相对原子质量
22 相对分子质量
23 原子团
24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25 离子构成物质及它的形态以及表示方法
26 元素
27 元素符号及其意义
28 元素的存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9 化学式的概念
30 化学式书写及其意义




类 31 单质和化合物
32 混合物和纯净物
33 催化剂、催化作用
34 氧化物
35 有机物
36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37 碳水化合物、油脂



语 38 元素符号(20种)
39 常见元素化合价
40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碳酸根、硝酸根、硫酸根、氢氧根、铵根等等)
41 化学式(根据常见元素或原子团化合价书写)
42 化学方程式及其配平
43 原子(含简单离子)结构示意图
44 酸、碱、盐的初步概念


液 45 溶质、溶剂
46 溶液
47 乳化
48 溶解过程影响温度的变化
49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50 溶解性及影响它们的因素
51 溶解度
52 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53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54 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55 物质的结晶
56 溶液的导电性
57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58 pH—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59 溶液酸碱性与生活活动关系






展 60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氢能等各种新能源
61 化学与材料
62 几种材料性能用途
63 化学与环境
64 大气污染原因及防止
65 水污染原因及防止
66 固体废物的回收和利用

知识类型 编号 知 识 点


气 67 空气的成分
68 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69 氧气的物理性质、用途
70 氧气的工业制法及贮存
71 氧气的化学性质、检验方法
72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水 73 水的存在、用途
74 水的污染和防治
75 水的物理性质
76 硬水及其验证
77 水的组成
78 水的净化和利用
氢气 79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80 氢气的可燃性






物 8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用途
8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检验方法
8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84 灭火和灭火器简介
85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毒性


物 86 人体六大营养素
87 主要有机物: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的存在
88 光合作用
89 葡萄糖转化为能量
90 淀粉的检验
91 葡萄糖作用及检验
92 蛋白质的作用及其性质
93 维生素及其存在和人体健康




物 94 常见金属及金属矿物
95 铁的冶炼
96 金属(钢铁)的生锈、防锈及回收
97 生铁和钢
98 石灰石的利用
酸 99 盐酸的组成、物理性质、用途
100 盐酸的化学性质
101 硫酸的物理性质、用途
102 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103 浓硫酸的特性
碱 104 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105 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106 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107 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108 氨水性质和用途
盐 109 氯化钠(食盐)
110 碳酸钠(纯碱)、硫酸铜(胆矾)
111 石灰石成分
112 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和用途
113 硫酸铜
114 化学肥料(种类、特性)
115 铵盐检验


物 116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仅限于课本中涉及到的物质)
117 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
知识类型 编号 知 识 点


式 118 求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19 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120 求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式 121 求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和质量
122 求含一定量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的计算)的反应物或生物物的质量

液 123 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24 溶液质量(g)=溶液体积(cm3)×溶液密度(g•cm-3)

知识类型 编号 知 识 点



使
用 125 试管、试管夹
126 滴瓶、滴板、滴管
127 玻璃棒
128 酒精灯
129 烧杯
130 量筒
131 铁架台



作 132 固体药品的取用
133 液体药品的取用
134 洗涤玻璃仪器
135 连接仪器装置
136 气密性检查
137 排水法、排气法收集气体
138 过滤
139 蒸发
140 配制溶液
141 pH试纸的使用


他 142 物质的鉴别或检验
143 物质的分离、提纯
144 物质性质的证明
145 实验室制取O2、H2、CO2的装置连接
146 O2、H2、CO2的性质实验
147 用实验方法鉴别氧气、氢气、二氧化碳
148 用实验方法鉴别:重要的酸、碱、有机物、氧化物
149 用指示剂鉴别的酸溶液和碱溶液
150 填写实验报告
151 实验室安全知识
152 实验方法:观察法、比较法

- -``
第2个回答  2009-10-24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空气与氧气
主要考点:
1.常识: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① 空气的污染成分:粉尘及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② 空气污染的来源: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工厂的废气及其机动车的尾气(主要是一氧化碳)
③ 空气污染的防治:改变燃烧方式,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2.了解:空气的成分,氧气的性质及主要用途,氧气的工业制法
① 空气成分研究的科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制得了氧气),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的组成)
② 空气组成研究的反应: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2 点燃== 2P2O5
③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杂质0.03%
注意:空气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及用途(如氮气、惰性气体)
④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主要体现在较强的氧化性,及助燃性
a. 与金属发生反应
2Mg + O2 点燃== 2MgO(注意石棉网的使用)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的粉末状固体;
3Fe + 2O2 点燃== Fe3O4 (注意瓶底留有少量的沙或者水)现象: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2Cu + 2O2 加热== 2CuO (注意并不是点燃,不能燃烧)现象:红色的铜变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2H2 + O2 点燃== 2H2O(淡蓝色火焰,在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b. 与非金属发生反应
C + O2 点燃== CO2 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S + O2 点燃== SO2 在空气中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P + 5O2 点燃== 2P2O5 放出大量的白烟
c. 与化合物发生反应
2CO + O2 点燃== 2CO2 (蓝色的火焰);CH4 + 2 O2 点燃== 2H2O + CO2 (明亮的蓝色火焰)
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2CH3OH + 3O2 点燃== 4H2O + 2CO2
⑤ 氧气的主要用途:支持燃烧,提供呼吸(气焊、气割、炼钢、液氧炸弹、呼吸等)
⑥ 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空气中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使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留下的就是液态氧气。
3.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 反应原料:氯酸钾(KClO3,白色)和二氧化锰(MnO2,黑色),或高锰酸钾(KMnO4,紫红色固体)
② 反应条件:加热
③ 反应原理:2KClO3 2KCl + O2↑;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O2↑
④ 发生装置: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
⑤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排水集气法(氧气难溶于水)
⑥ 反应步骤:a. 按照要求安装反应仪器;
b. 检验反应装置的气密性;
c. 装入反应物质,注意,反应物质为粉末状的,应该用药匙或者纸槽;
d. 首先预热,然后对准固体下方固定加热;
e.如果用排水法收集,当导管均匀放出气泡的时候开始收集气体;
f. 用排水法收集时,反应结束应该首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否则会使水倒流至试管中,可能使试管破裂)
g. 待反应仪器冷却后,进行拆洗。
⑦ 注意事项:
a. 如果反应物品为高锰酸钾时,发生装置中导管口部还需要塞上少量棉花,避免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b. 试管应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导管应略微深入试管;
c. 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注意要用磨口玻璃片,并且导管口应该尽量伸入集气瓶底部。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组成与结构)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 B、Cl- C、2Cl D、Cl2)。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共价化合物、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磷、硫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共价化合物是由非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组成,如CO2、H2O、SO3、HCl、H2SO4。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如NaCl、CaCl2、MgS、NaF、ZnSO4。构成氯酸钾的微粒是K+、ClO3-。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
已知RO32-有32个电子,则R的质子数为:R+8×3+2=32
第3个回答  2009-10-23
这里不能发,已经分成多次在消息中发送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