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生敬佩两人:一位是晏殊,另外一个人给了他12个字的是谁?

如题所述

范仲淹是著名的文人学士,要得他的敬仰,必是人中龙凤。他一生中仅敬仰两人,一是挚友晏殊,二是名相王曾这两人都是北宋名人,不仅对范仲淹的影响很大,对整个北宋也有卓越的贡献。

一、晏殊的知遇之恩

晏殊对于范仲淹来说,就如同伯乐,两人的年岁虽然差得不多,但是在政绩上却有大不同。晏殊年仅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中了进士,而范仲淹知道二十七岁才中。因此就算范仲淹的年纪比晏殊还大两岁,但是在官场上却是妥妥的后辈。更何况当时范仲淹正施展才华的时候,家中的母亲却突然去世。于是刚刚坐上兴化县令的范仲淹,不得不回到家乡为母亲守孝。

这对于范仲淹的仕途是非常重的打击,毕竟官场不缺人,范仲淹尚未有所政绩就离开了,他的位置自然很快就会有人补上。而幸好这是晏殊却发现了范仲淹的才华,在他留守南京的时候就邀请范仲淹做教席。之后晏殊回到京师更是直接向宋仁宗举荐他,为他在京城谋了官职。

地方官和京都官,完全就是两个概念,因此所晏殊对于范仲淹有知遇之恩。不仅如此晏殊和范仲淹的年纪相仿,两人对于朝政的见解也基本相同,因此不仅朝政上的好战友,也是私底下的好知己。两人还一起推动了著名的“庆历新政”,这场改革,对宋朝意义重大。

二、北宋名相王曾

这个人的地位比晏殊还要高,状元出身的他,贵为北宋丞相。即使是因为得罪太后而被贬官,但是因为实力依旧被宋仁宗召回。当时范仲淹做了一件非常傻的事情,他直言不讳宰相吕夷简的腐败。但是最后却直接被宋仁宗贬官,放到了地方。被贬官之后范仲淹依旧不服气,于是去找当时还是副宰相的王曾,并且直接质问他,”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这句话直接质问王曾,为什么要容忍吕夷简的恶习,让他在朝廷上肆意妄为,影响朝政。

而随后王曾回答了范仲淹十二个字,也正是这十二个字,让范仲淹获利一生。他们就是:“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王曾说,如果身为臣子只想要让自己身上有美名,而不顾其他的事情,那么那些骂名又该由谁来承担。大家都是为皇上办事的人,他想要什么结果,臣子就只能做什么事情。

骂名永远不会由皇帝来承担,而他想要的结果却必定会有人去做。短短的十二个字,却将朝堂之事道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反观吕夷简在朝中做的那些结党营私,更换官员的事情,其实并不全是坏处,相反他用的人基本上都是有才能的人。如此一看范仲淹也直接明白了,朝中事并非黑白二字可道清,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全部。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也不过是当权者想让我们看到的那部分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7
范仲淹敬佩的另一个人是北宋名相王曾。王曾是状元出身,他曾对范仲淹说的12字: "夫执政者, 恩欲归己,怨使谁归?”
第2个回答  2020-05-04
另外一个给他12字的人是王曾,王曾他非常有学识,而且这12个字给了他非常大的人生启发。
第3个回答  2020-05-07
他便是在《清平乐》中曾多次出现的北宋名相王曾,换来的是 他说的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