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之所以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是因为它

B.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请问为什么不能选B..B可以体现它是政治运动啊..C体现不了..也可能是思想运动啊..求解 谢了

同学你的想法很有趣。。。

B可以体现它是政治运动啊..
不错
但题干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爱国救亡”定语,显然更重要是说这场运动的爱国救亡性质,而非这是场政治运动。
“C体现不了..也可能是思想运动啊..”
谁说的?政治运动一样可以有思想方面的成就,更何况戊戌变法失败了,它也基本只有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贡献了。

同学你犯得一个错误在于对题干的理解不清。
这好像也是很多同学做历史选择经常犯的错误。
这道题是考察戊戌变法相关知识点的,同时这道题没有让同学来区分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的异同。
事实上历史考试基本我就没记得有见过什么样的题目是需要区分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的。
顶多是让区分“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思想原因”这些。

B.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这个不错
但为什么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呢?
为了改变国家落后挨打的面貌为了自强图存
其实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没发展起来(永远的处于萌芽阶段了)所以外因,甲午战败马关条约才是主要原因
而一般外来刺激都能激发民族意识
同样的应时而生的戊戌变法也一样起到了这个作用,它进一步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28
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2个回答  2015-10-28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29

    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4个回答  2009-11-06
百日维新过程中事实上取消了君主立宪的内容,你可以仔细看看书。这是为了减小阻力的无奈之举。而且单纯从君主立宪来说,并不能代表他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清末也搞过立宪运动,但无论动机还是结果都不能和真正的君主立宪相比。退后一步说,假使真的在纲领中有这项内容,实际意义也不大,随着变法失败而变成空谈。“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大概算是少有的成就了。
所以B肯定不对,而C相对来说不算错,潜台词是这是场失败的政治运动,除了历史意义和精神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