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样诞生的?

如题所述

关于地球的起源主要有两大学派:系内成因理论、系外成因理论。

传统理论属于系内成因理论:认为地球是在太阳系内形成的。可以分为三个学派:

(1)、分出说

也叫灾变说。在这一学派中,有的认为是另外一颗恒星碰到太阳,碰出了物质,这些碰出的物质形成了行星。

有的认为:太阳曾经出现过巨大规模的变动,例如太阳的自转快度变快,由一个恒星分裂为两个恒星,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其中一个离开了,离开时所留下的物质形成行星。

有的认为:太阳原来是一对双星,其中一颗子星被另外靠近的一颗大星拉走了或俘获了。在子星被拉走或俘获时所留下来的物质形成了太阳系现在的行星。

也有的认为:太阳的伴星爆发成超新星,留下的物质形成了行星。另外还有的观点认为是太阳自身抛射出来的物质形成了行星。

(2)、捕获说

这一学派的共同看法认为是太阳先形成的。太阳形成后捕获了周围的或宇宙空间里的其它星际物质,而由这些物质形成了行星。

(3)、共同形成说

形形色色的各类星云说都是属于这一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星云形成的。尽管各学者对太阳系内的星球形成和自转及公转有各自的见解,但他们都共同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原始星云逐渐演化而形成的,或者说形成行星的物质来源于太阳或与太阳有关系的其它星球。

地球的系外成因理论属于现代理论,是由我国的学者江发世提出来的。

江氏认为,地球是在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形成的,在距今5.4亿年前后被太阳捕获,地球产生了公转与自转,地球由此开始进入了有太阳光的地质时期,生物爆发式出现,冰川融化,形成大量的灰岩海相沉积建造(灰岩的形成与海洋微生物有关),地质时期进入显生宙。

地球形成时期【始古宙(宇)】

    这一时期是由地核俘获宇宙高温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开始的,到地表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的外壳的一段地质时间。

 在距今46亿(?)年前,在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宇宙高温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在地核外形成高温熔融物质巨厚层。

 地核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内过渡层。

地球外表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的外壳。

外壳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外过渡层。高温熔融物质形成液态层。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形成分层结构,由内向外:地核、内过渡层、液态层、外过渡层、外壳。

在地球表面,由于熔融物质凝固和收缩,形成张裂、沟谷、高山。由于宇宙天体撞击,在地表形成大坑洼地。

地壳形成时期【太古宙(宇)】

    这一时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外壳开始到有沉积岩形成的一段地质时间。

地壳和地球熔融物质凝固形成的外壳是不一样的。

地壳是由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和陨石共同组成的地球外壳,是地球经过长期演化后而形成的。

在这一地质时期:

随着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水和俘获的水流动汇聚到张裂沟谷与大坑洼地中,形成地球上最初的水域海洋和湖。产生的气和俘获的大气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气圈。

由于地核俘获宇宙物质的不均,地表各处温度高低不同产生大气流动。

在地壳形成时期,有了水和大气,产生了风化、剥蚀和搬运作用,开始形成沉积岩。

进入太阳系前时期【元古宙(宇)】

这一时期是地壳已经形成到地球进入太阳系前的一段地质时间。

这是一段没有阳光的地质时期。

在这一段的前期,地壳的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强,高山被剥低,在沟谷和坑洼地中沉积了巨厚的原始沉积。

在这一段的后期,地壳活动变弱,地表温度渐渐降低,到了冰点以下,形成全球性的冰川。

在生物界,降落在地球上的原核生物开始复活和繁殖。由于没有阳光,其他降落到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处于休眠状态。

 进入太阳系时期【显生宙(宇)】

这一时期是太阳捕获地球,地球进入太阳系成为行星而开始的。地球进入到了有阳光的显生宙时期,是古生代的开始。

地球产生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

现在的地球黄道面在太阳赤道面附近,二者夹角很小。地球倾斜在轨道上运行,地轴的倾斜方向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34′,即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为23°26′,如图下所


地球是在和太阳赤道面大约23°26′夹角方向运行(如图下所示)被太阳捕获,变成绕太阳旋转的行星。



地球被太阳俘获,形成公转和自转。形成时,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地轴和太阳赤道面夹角大约为66°34′。

太阳系和其他星系一样,在星系演化趋势作用下,地球由形成时的轨道面向太阳赤道面方向移动了23°26′,并已移动到太阳赤道面附近(如图下所示)。



在太阳系演化过程中,在无其他天体引力作用情况下,绕转星球的轨道形状不变,自转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不变。

地球由被太阳捕获时,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和太阳赤道面夹角大约为66°34′。由于地球轨道面向太阳赤道面方向移动了23°26′,因此形成现在的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夹角为23°26′。

地球被太阳捕获时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地球两极终年无太阳光照,地球无四季。随着地球轨道面向太阳赤道面演化移动,地轴发生在轨道面上的倾斜,地球有了一年四季变化。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有了太阳的光照,形成了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有了昼夜的变化。

在地球的内部,地核或内球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

在地壳,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由两极向赤道的离心力;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地壳物质形成自东向西和由两极向赤道方向的运动。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沟谷洼地和平原。

冰川融化。

在生物界,开始爆发式出现即开始复活。

在岩石建造上,出现大量的灰岩。

地月系形成时期【中生 代(界)】

 这一时期是月球被地球捕获形成地月系而开始的,地球进入到了中生代时期。

 月球绕地球转动,使地球的引力场、磁场发生了变化。在月球引力所形成的晃动作用下,地球的外球发生了旋转,形成地极和磁极的移动。

 在生物界,动物和植物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异或进化,形成高大的树木和出现大型的动物。

新生时期【新生代(界)】

这一时期是一颗大彗星撞击地球而开始的(?),地球进入到了新生代时期。

这颗彗星在太阳系裂解(?),形成绕太阳的小行星带。

彗星的组成物即有岩石又有冰和大气。在冰里存在着各种生物。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气和新的生物物种。

原有的生物发生变异或进化。

地球开始有了高级生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1

在宇宙中有一个我们很熟悉又很陌生的星体,那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

在科学发展的初期,人们长期信奉上帝造世界的观念,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发现彻底的推翻了神创论。

1796年,法国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行星由围绕自己的轴旋转的气体状星云形成说。星云因旋转因体积而缩小,其赤道部分沿半径方向扩大而呈扁平状,之后从星云形状形成了一个像土星一样的光环。环的性质是不均匀的,物质可以凝聚成凝云,后来又发展成为行星。拉普拉斯的假学说既简单又动人,同时又解释了当时所认为的太阳系的许多特点,他的假学说竟然统治了整个19世纪。

科学家肖梅克在1977年的时候提出:固态物体的撞击是发生在类地行星上所有过程中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宇宙撞击和爆炸的假说。他认为这种撞击是分等级的,第四级的撞击形成月亮这样的卫星。具体过程是:一个撞击体冲击原始地球,引起爆炸,围绕地球形成一个气体、液体、尘埃和“溅”出来的固态物质组成的带,最初是碟状的,因旋转的向心力作用而成球状,失去了部分物质的地球也重新成为球状。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地球起源之谜,总有一天会被解开。

地球的诞生及其演变

我们只知道,地球是由水和岩石组成了,它与其他的星体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可以孕育生命,它是千千万万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地方,是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惟一的安全的港湾。但是地球是怎样的发展的呢?在浩瀚的宇宙中又是哪种力量造就了这颗神秘的行星呢?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水、空气、和食物,地球仿佛就是专门为人类的诞生所打造的。在50亿年前,地球还没有诞生。当时在银河系中,地球目前所在的位置只是一团气体和空气。科学家们称其为分子云,它是由数百颗死亡的恒星的碎片组成的,这团分子云开始慢慢自转,在分子云慢慢缩小后,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同时又在太空中吸收物质能量,使分子云中心温度上升,最后这团缩小后的分子云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太阳,剩余的分子云由于高速运转,经过气体和灰尘扩散成了一个大圆盘,就变成了地球和其他行星。

有的科学家认为,月球的诞生是由于地球的作用。大约在38亿年前,某星体突然与地球碰撞,许多的飞散的碎片在地球的吸引下,就变成了的月球。

在地球诞生了5亿年之后,地球上有了海洋。在海洋里,各种物质相互作用,产生了有机物,诞生了最原始的生命。大约在20亿年前,海洋中的海藻类大量繁殖,产生的光合作用形成了氧气供给大气。

在海洋里,部分物质下沉,较轻的物质上升,海洋中形成了海岭的两侧运动,大约在19亿年前,生成了超大陆。那个时候的超大陆上还没有真正的生命物种,由于地球磁场和臭氧层形成,生物避免了宇宙射线和紫外线的辐射。大约在5亿年前,生物的种类逐渐增加。

首先是植物,接着是鱼类和两栖动物开始由海洋转向陆地生活。大约在2亿年前,超大陆又进行了一次分裂。由于火山的频繁爆发和地震,适者生存,许多的低级植物开始灭绝,只有高级植物才适应了环境,生存了下来,于是就开始出现了爬行类植物。

就这样,地球上的生物大量的生物灭绝,而后又出现了较高级生物出现。大约在2亿800万年前,恐龙在地球上出现,到了侏罗纪,由于地球气候变暖,许多的恐龙开始大型化。在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在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占到了主导地位,不断的进化、繁荣。

有的人认为,大约在500万前,哺乳动物类的部分灵长类动物在非洲进化成了猿人。在1万2000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人类就开始各地迁徙扩散。

虽然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都知道地球是属于宇宙的一颗行星,但是你对地球的认识有多少呢?

地球的质量

计算地球质量的办法有很多,但是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质量均匀,并且忽略其他天体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计算地球的质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对质量为m的物体的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与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之和,则为5.984×10^24kg。

方法二、在北极,如果不考虑地球自转,结果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质量均匀的球体,忽略自转影响,半径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标准值。则为5.965×10^24kg。

地球的温度

通常人们都认为太阳是温度最高的星体,其实地核的温度比太阳的表面的温度还要高,地核的温度约为6880℃,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6000℃。地球的最高温度爆发在闪电中,一次闪电能释放1000亿焦耳的能量,达到30000℃,这可是太阳表面温度的5倍,但是它的温度始终不能和太阳内核的温度相比,太阳内核温度约为14000000℃。

但是地球也有最冷的地方。在北半球的西伯利亚东部的奥伊米亚康,南半球的南极大陆,都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

地球的形状

在我们看来的地球都是圆的,但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上会发生的自然灾害

地震、滑坡、台风、海啸、冰雹、旱灾、飙风、洪灾、寒潮、雪灾、酸雨、沙尘暴、荒漠化、暴风潮、龙卷风、泥石流、水土流失、火山爆发、生物灾害、雪崩、暴风雨。

地球的结构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特别的晚,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时代人们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颗行星。

简单的概括,地球就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的。

地球不是均匀的,地壳的厚度不相同,海洋处较薄,大洲下较厚。内核和地壳是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的面构成。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人们居住的环境只是整个地球的一小部分。主要由一下的几种成分构成(下列数值×10e24千克):

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较薄,大洲下较厚。内核与地壳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断面分割开,这由地震数据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数地壳与上地幔间的莫霍面-不连续断面了。大气=0.0000051、海洋=0.0014、地壳=0.026、地幔=4.043、外地核=1.835、内地核=0.09675。

地核虽然可能会有一些较轻的物质,但可能大多是由铁构成的,地核的温度是地球上温度最高的地方。

地幔分为上下地幔,上地幔多是由铁/镁硅酸盐构成,下地幔则可能是由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构成。地壳则主要是由石英和类长石构成。地球的化学元素组成成为:34.6%铁、29.5%氧、15.2%硅、12.7%镁、2.4%镍、1.9%硫、0.05%钛。

地球上的六大板块

地球与其他的类地行星最大的区别就是地球的地壳是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的,这几样板块在理论上被称为板块学说。

美洲板块——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兰岛、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极洲板块——南极洲及沿海

亚欧板块——东北大西洋,欧洲及除印度外的亚洲

非洲板块——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大部分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亚南岸)

除了这些般、板块之外,地球上还分布其他的大大小小的板块。

地球运动

地球的运动分为公转和自转。地轴绕着地轴做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基本是稳定的,它的北端总是指着北极星的附近,呈自西向东的运动;从北极上空看,则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3小时56分。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感受到是24个小时。

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是在做公转运动,这个时候,我们选择的参照物是太阳,这4分钟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在天文学上这一天的24个小时称为一个太阳日。地球在公转时,平均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在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千米,在生活中我们所能看到日升日落的想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未来

地球在宇宙中存在了大约有50亿年之久。在地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由于氦的灰烬在太阳的核心稳定的累积,太阳光度将缓慢地增加,在未来的11亿年中,太阳的光度将增加10%,之后的35亿年又将增加40%。地球的辐射正在逐步增加,很有可能产生可怕的结果,包括最早发展出来的海洋也可能会消失。

由于人类的破坏,地表温度的升高会加速无机的二氧化碳的循环,使它的浓度在9亿年间还原到植物致死的水平。如果植物缺乏会导致大气层中的氧气的流失,那么动植物也会在数百万年间绝种。所以保护地球,刻不容缓。

世界地球日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1970年美国人们自发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举着被污染的地球模型,呼吁政府采取保护措施,促使美国政府于70年代通过了水污染控制法和清洁保护大气法的修正案,并成立了美国环保局。从此,民间组织倡议把4月22日作为世界地球日,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在世界环保日诞生30年之后,世界范围内的环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举办世界地球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7-13
地球是宇宙中的漂流物与陨石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逐渐形成一个球体。
第3个回答  2020-04-06

十万个冷知识

第4个回答  2020-09-22

地球是如何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