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句号:「 。 」
稍微留心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我们很少在非正式的场合下使用单独的一个句号。
这可能是短信时代留下的后遗症。在微信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想要联系别人的话,基本除了打电话之外,就是发短信了。
然鹅,万恶的资本家们怎么可能放过我们的钱包?他们说,一条短信的字数不能超过 70 个字。超了,就再付一条的钱。所以,那时候我们说话都特别省,别说是句号了,手头紧的时候连空格都会省掉。
鉴于小时候养成的习惯都是根深蒂固的,导致我们即使到了奢侈的微信时代,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不打句号,而且,多打一个标点很累的。
会在句末打一个「。」的人应该是个一本正经时刻紧绷的人。如果他不是,那他很可能是在跟领导、师长、客户或者咖位极高的什么人在交谈。总之是非常非常正式的感觉。
短消息结尾处加句号,暗示了发送者在回复消息时,有一个思考过程。而思考过的回复,有可能并不是最初的真实反应。
接收者在看短信息时,既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又读不出某句话的语气,所以会下意识地用想象力填补出一个情绪。而句号所反映的情绪和态度,更接近于面无表情……
尽管,心理学家的实验和分析都有些道理,但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句号与真诚之间的对立性,无法一概而论。我特意翻了一下手机里面的消息,发现年纪、职业习惯、谈话内容,以及使用通信软件的频率,都可能影响一个人是否使用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