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叫了:光棍扛锄,麦黄杏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布谷鸟又叫“杜鹃”“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王失去王位所化,它的叫声颇似“苦哇”“苦哇”,在我们北方的乡下,也叫“光棍扛锄”、“光棍好苦”。每当布谷鸟叫的时候,就到了麦黄杏熟的季节,伴随着热烘烘的南风,乡下人便开始忙活了。

关于布谷鸟,陶渊明在读《山海经·精卫填海》后作诗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中的“精卫”便是布谷鸟。布谷鸟体形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横斑。脚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飞行急速无声。每年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那宏亮而凄婉的叫声。

在我们家乡,布谷鸟却是乡亲们眼中的吉祥鸟,送进乡亲们耳中的是“布谷布谷”、“麦熟麦熟”。儿时听大人们说,那是鸟儿是在催促人们赶快“收麦收麦”,“播谷播谷”。农民收割麦子,播种玉米、大豆等大秋作物,播下种子,也就播下希望。听到它叫了,麦子就快成熟了。

宋陆游有诗云:“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

每年的夏收之际,布谷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提醒人们抓紧时机,不违农时,“快种快割”。就在它高歌之时,也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故事,说的是在古代蜀国有个名叫杜宇的人,作了皇帝以后称为“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杜鹃鸟之名,大概来源于此吧。

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南词人朱希真的“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鹃为催人“布谷”而啼得口干舌苦,唇裂血出,认真负责而鞠躬尽瘁的精神和态度。

古代文人早就留有“布谷声声催春种”,“布谷布谷解劝耕”的佳句,苏轼更为布谷鸟写过一首极其生动,富有情趣的诗。“南山昨夜雨/西溪不可渡/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裤/不词脱裤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诗里写的是鸟,想到的却是农民的疾苦。他们对农民的“耕”“种”,对农民“催”和“劝”的关怀,实在值得后人学习。

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就能回想起以前农忙时的情景,那是怎样火热的劳动场景:火辣辣的日头,烤出了人的脂油,乡亲们挥汗如雨。好在,这一时代走远了,现在,代之以收割机、播种机,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即使布谷鸟不再提醒,人们也不用担心贻误农忙时机了。

【据《曲周博物馆》公众号2016.5.31日同名文章重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