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6.3

语法与语义的互动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人家这样说,我明天电话你呀。如果你是第一次听人这样说,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即使没有学过语法,也觉得电话这个词不能那样用吧。但是转念一想又觉得用在这里好像也行,无非是临时把电话用成一个动词。其实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初中高中都接触过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指的是某些词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充当别的词类或者具有某种特殊用法。那么在什么环境中可以词类活用呢?这其中有没有规律?这一讲就以名词活用为动词为例来讨论。

什么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一般在句子里面是放在动词的前边或者放在动词的后面,做主语或者宾语。

如果一个名词它放在了谓语动词的位置,并且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那它就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

    S+V(N)+O(主+谓十宾)

一、名词用如动词

孟尝君是名词,我是代词。这个客地方,本来应该有一个谓语动词,但这里面它却放了个名词客,所以客在这里就是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它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这里就是“孟尝君把我作为门客”。

二、名词用如动词的规律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在古汉语里面,名词不能修饰代词,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后面。如果一个名词加上一个代词,这个名词一般是要活用为动词的。

夫人这个名词后面加了个代词之,这个夫人就不是一个名词夫人,那就是称她为夫人。

这个蹄本来是名词,之是代词。蹄前面省略了一个主语 驴,所以蹄也是放在了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它也活用为了动词。“用蹄子去踢。”

用肘去捣。

我这个代词前面,用了臣妾两个名词。后半部分我前面。用了刘豫这个人名。这里面的三个名词都活用为了动词。

“把我作为臣妾这样的奴仆。或者把我当成刘豫。”

②特殊指示代词“者”的各词活用为动词。

者的前面一般是放动词、形容词、数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相当于什么什么的人、什么什么的事?一般情况下,这个者前面是不能加名词的。如果加了名词,这个短语里的名词是活用为动词。

这个刍荛是动词,割草打柴。那雉兔是野鸡和野兔。野鸡和野兔放在前面就成了围猎,打猎野鸡野兔

③叙述句末尾“矣”、“焉”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矣和焉一般是用在动词后面的,表示一个事情结束。

门焉就是攻打城门。

这个邑本来是名词城邑,那么在这里这个邑焉相当于一个介词短语,邑于是,那这个邑就活用为动词,“在这里建立都邑。”

④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副词通常是修饰动词的,不能修饰名词。

现代汉语有这样的说法,他很阳光。很可以修饰阳光,但是这种用法并不特别普遍。你不能随便拿一个名词,放在一个副词后面。比如很房子很冰箱,这种用法不是非常普遍的。所以一个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它临时具有了动词的特点,这就是活用为动词。

这个君本来是国君,在这里是不行君道。

农是农业,在这里就是不从事农业生产。

这个数是一个表频度的副词,屡次。目是名词,但是它放在了副词的后面。“屡次用眼睛去示意。”

⑤能愿动词后的名词用为动词。

什么是能愿动词呢?表欲望的、表心理状态的,都可以认为是能愿动词。比如欲、要、想、能、可。能愿动词实际上带有副词的语法特征。如果能愿动词后面紧跟了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就是活用为动词。

这个刃本来是名词刀刃,在这里它前面是一个能愿动词 欲,就是“左右想用刀去杀相如。”可以把它翻译成杀。

这个水本来是个名词,在这里就是游泳渡过。这个还是稍微有点争议的。因为在中国的北方,王老师接触过的方言,这个水本来也有动词的用法。他会水,就是说他会游泳。

这个相本来是国相、丞相,是职位。这里放在了能愿动词欲的后面。就是任命他为相。

⑥特殊的指示代词“所”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所,一般是加一个动词,构成一个所字词组。相当于一个名词性的短语。比如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想。如果后面跟了一个名词,那这个名词在这个结构里面就成为动词。

这个罾本来是渔网,在这个结构里面就成了一个动词。“用鱼王打鱼。”

就是那个养的蚕,但是这里面就是养的蚕织的丝,就很复杂。翻译出来蛮复杂的,但是古人就把它往这个筐里一放,它就成为动词了。

⑦介宾词组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介宾词组和名词是不能互相修饰,介宾词组要么放在动词的后边,要么放在动词的前边。

门本来是个名词,但后面接了一个介宾词组,那它就做一个动词了。

前面放了一个介词短语。就是和楚国接近接壤、和韩国接近接壤。

这个鸟在森林里面筑巢。

⑧建词“而”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这个连词“而”它不能连接名词,通常是连接动词。

这个蚓是名词蚯蚓,它后面接了一个连词而,它就活为动词了。

决荥泽是一个动宾短语,水大梁,这个水是名词,它前面放了一个连词而,水大梁,它也就成为一个动宾短语了。“用水淹大梁城。”

⑨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重叠时可能活用为动词。

但是要排除有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同位关系、判断句里面的主谓关系。

什么是并列?桌子、板凳、椅子。什么是偏正?电脑桌、电脑修饰桌。

什么是同位?今天星期五,今天和星期五。

判断句里主谓句的关系:刘备,天下枭雄。

把这些都排除掉,看它是不是这些关系。如果不是,考虑它是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连用

曹子是一个人名,手是个名词,剑又是个名词。这三个名词性的成分是什么关系呢?曹子应该是主语,手和剑是什么关系?它好像不是并列、也不是偏正、也不是同位、也不是主谓关系,那它就是一个动宾关系。用手拿,剑就做它的宾语了。

这个脯是肉干,鄂候是名词。它两个是不是修饰关系呢?鄂候是个人,它应该不是修饰关系,它就是一个动宾关系。“把鄂候做成了肉干。”

这个肉骨不是肉和骨。它是使这个骨头长出来肉。因为前面的生死是使死者复生。这里的肉骨就是使骨头又重新长肉。

名词重叠

这里的衣衣,它变读成了yì,食变成了sì。这种语音的改变,古代汉语把它叫做音变构词。它是一种词汇现象,但是这里又把它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还有的词类活用可能和词义引申也有关系。

建国,这是一个动宾。君,本是大夫以上,有土地的都可以叫做君。但是君后来也引申出来,就是统一治的意思。所以建、国、军、民就是建立、国、家、统、治、老百姓。这个君它就引申出了动词的用法。

这个君到底是词类活用呢?还是词类引申呢?其实是有争议的。

词类活用现象实际上是牵涉到语法,也牵涉到词汇,也牵涉到语义。

病,古代汉语教材基本上都把它作为名词活用动词,但是我们现在一般不会认为,这个病它不可以做动词。我病了他病了,这是可以的,那么我们用什么标准把它判成名词活用动词呢?

一般也是说这个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说军本来的词性是军、队。但是有学者统计过,在上古汉语的语料里面,这个军做动词的用法反而是占大多数,作名词军、队反而是少数。从《说文》里看军的字形,用战车把军围起来就是军,所以军可能本来就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

这个雨在甲骨文时代就可以表示下雨。甲骨文卜辞里面说令雨,那就是让下雨嘛,它不是名词雨,它是动词雨yù。

词类活用虽然有规律,但也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词汇、涉及到词义、也涉及到语法。这一节以名词活用为动词为例,剖析了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规律性,也初步讨论了词类活用和语法构词语义之间的关系。

相信你也会看到语言的发展,是具有规律性也有复杂性。而找到语言里的规律性,才会感受到这种语言的美。

下节课将对比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语序,初步领略一下古代汉语语序的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