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No.2谐谑曲简介

谁能给我详细说一下这首曲子的具体内容 谢谢

肖邦No.2谐谑曲是萧邦四首谐谑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唯一具有谐谑性质的谐谑曲。这部作品,无论是在曲式的结构安排上,还是在创作技术手段上,以及作品所融入的思想意识等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肖邦No.2谐谑曲该作品于1837年撰写和出版,专门献给伯爵夫人。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将此杰作与拜伦诗作了比较,“充满了温柔、大胆、爱与蔑视”。谐谑曲的引子,是两个不协和弦,好象一声悲壮激昂的仰天长啸。第一部分用一个向上冲击的音调作为主题核心。

扩展资料

谐谑曲其主要特点是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谐谑”是指用音乐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趣。

从肖邦开始,谐谑曲被用作独立的器乐曲。肖邦所作四首谐谑曲也象贝多芬的作品一样富于戏剧性,而且类似一种浪漫主义的音诗。肖邦的b小调谐德曲作于1831到1832年间,是在1830年到1881年波兰起义的影响下写作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2

第二谐谑曲是萧邦四首谐谑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唯一具有谐谑性质的谐谑曲。这部作品,无论是在曲式的结构安排上,还是在创作技术手段上,以及作品所融入的思想意识等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第二号,降b小调,作于1837年,这是4首中最著名者,献给费斯登西斯丁伯爵之女。由急板半音量柔声的第一主题第一乐句开始,封·隆兹认为这是质问。然后是轻快与优美,然后“沉迷于思念、诧异与憧憬”,终结部有力而又热情。

扩展资料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实出生日期为1810年2月22日下午6点左右,其母亲以3月1日作为肖邦出生,3月1日亦成为官方承认出生日期。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出名。

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四部谐谑曲、三部钢琴奏鸣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01

肖邦《钢琴谐谑曲(No.2 降b小调)》作于1837年,这是4首中最著名者,献给费斯登西斯丁伯爵之女。由急板半音量柔声的第一主题第一乐句开始,封·隆兹认为这是质问。然后是轻快与优美,然后“沉迷于思念、诧异与憧憬”,终结部有力而又热情。 

《钢琴谐谑曲(No.2 降b小调)》是音乐形象对比鲜明结构庞大的一种单乐章的钢琴独奏曲,把这种从属于其他体裁的形式发展成独立的乐曲形式。此谐谑曲不同于以往的谐谑曲体裁,不再限于嬉戏、玩闹而是隐含了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容。

谐谑曲本意味着戏谑,但肖邦这作品中却并无突出的戏谑,反而多忧郁和对个人的反抗,是包含着对自身的嘲笑与挖苦。

扩展资料

1、《肖邦谐谑曲No.1》

作于1831年,献给亚布烈希特。第一主题是暴风雨般的狂烈,第二乐章注明慢板处,有怪异的和弦。尼克斯这样解说这一曲:“这不是失望的叫声吗(指开始两个大胆的不协和弦)?接着是被环境所幽禁的灵魂,想冲破它,却遭到失败绝望。最后疲惫不堪,陷入田园的美丽梦想。但元气再恢复时,意味着斗争还要开始”。

2、《肖邦谐谑曲No.3》

第三号,升c小调,Op.39,作于1839年,献给阿道夫·古德曼。以有魄力的急板开头,尼克斯说是“显著的心情浮动”,第一主题具少有的热情,第二主题有圣咏合唱的风格。

3、《肖邦谐谑曲No.4》

第四号,E大调,Op.54,作于1842年,献给珍妮·德·卡拉曼小姐。这首作品作于肖邦晚年,时肖邦身体情况极坏,作品却奔放而充满喜悦,主部主题是律动的,充满光辉。这首第四号演奏的时间最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1-21
第二号,降b小调,Op.31,作于1837年,这是4首中最著名者,献给费斯登西斯丁伯爵之女。由急板半音量柔声的第一主题第一乐句开始,封·隆兹认为这是质问。然后是轻快与优美,然后“沉迷于思念、诧异与憧憬”,终结部有力而又热情。

此曲写于1837年,已经是完全成熟的创作时期。曲式结构的骨架是奏鸣曲式,有相当自由的处理。乐曲的第一主题一出场,就象有股魔力把我们吸引住,急快板:声音很弱,三连音敏捷而又不安地向上扬起,好象提出“问题”期待着回答。沉默片刻,突然迸发出坚毅的回答,有如对不安问题的藐视。第一主题就在这问答之间发展着。经过一段华丽但仍带有不安影子的音流的过渡,引导出第一主题。这是肖邦那魅力非凡、最令人迷醉的抒情主题之一,在左手分解和弦美丽音浪的衬托下,右手愉快地高唱出来:这歌声经转调,升上更高的蓝天,那里是万里晴空,再也看不到一丝不安的影子,这是对“不安问题”真正的回答,那就是对幸福的憧憬。两个主题都经过反复之后,进入中间部分。中间部分开始柔和、宁静,好象阳光和煦。接着,传来有民间牧笛风的曲调:音乐仍旧在安祥的情调中,直到中间部分的另一个主题: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二重唱”,出现了不安情绪的轻微骚动,这两个对话的曲调是:这个“二重唱”在再现时,变成了情绪激动的辩论。中间部分的第二主题是一片快速华彩性乐段,如同彩虹一样美丽的音流欢快地上下驰聘,彻底清扫了不安情绪的骚动,展现出一片光明。中间部分的三个主题都经过了重复后,乐曲再现开始的第一、第二主题。最后结束在光辉的D大调上,表现了肖邦对美好未来的乐观精神。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831475.html?si=10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和《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在各时代的音乐家、作曲家中,肖邦“从一而终”是唯一把他的创作都集中与钢琴音乐创作上的大师。他将他所有的才华与精力都奉献在了键盘上,并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完全形成了他所显现出的风格。他将想象力赋予了键盘,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在演奏上,他同样创造出更有表现力的演奏方法。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是钢琴的一个局限,肖邦却巧妙的利用同音反复克服了这一局限。他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符。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过渡句——魔术般的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的这些总是安排的很自然,音乐象是自己歌唱出来的。

  作品背景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作品《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写于华沙起义时期,肖邦当时逗留维也纳,他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华沙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d小调前奏曲》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Op.31这是肖邦四首谐谑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唯一具有谐谑性质的谐谑曲。它没有第1首的悲剧性冲突,而有一定的幻想性和戏剧性,也不乏抒情、歌唱性的优美段落,因此,成为经常被演奏、最受欢迎的一首。舒曼说:“这首谐谑曲热情的性格,使人想起以前肖邦的同类曲子,非常富于魅力,把简单、容易、大胆、可爱、憎恶都溶于一炉,把它比拟为拜伦爵士的一首诗,并非是不恰当的。
  肖邦是一个民族音乐家,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他的爱国热情。在舒曼的文章中就有一句话:“……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爱国的热情在,还有民族音乐因素在。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他思想上的爱国上,在他的创作中也有明显的体现——真挚、热情、柔和、宽广如歌的,这正符合和了斯拉夫民间音乐的特点。还有就是我们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常常使用了对旋律各式各样的变奏。较多的使用变体发展,这也是波兰民间音乐的一大特点。

  作品分析

  谐谑曲原意为“戏谑”,“玩笑”。这一体裁最早产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它首先应用于世俗声乐作品,如意大利作曲家克劳迪奥·蒙特维尔迪写的两集《音乐玩笑》。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器乐曲中。海顿中期作品中的谐谑曲和小步舞曲还没有明显的区别。贝多芬发展了这一体裁,使它能表现多方面的形象和意境,常把这种比小步舞曲更轻快、活泼的三拍子谐谑曲运用到奏鸣曲套曲中的第三或第二乐章中,替代传统的小步舞曲乐章。在他笔下表现的是健康的幽默,快乐的兴致,嬉笑的游戏。舒伯特早肖邦十四年把谐谑曲从奏鸣曲套曲中的某一乐章解放出来,使它变为独立的器乐曲体裁。肖邦把谐谑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他的谐谑曲具有宏大的构思和史诗般的气势。他的谐谑曲远远超出了传统谐谑曲的诙谐幽默,是具有复杂思想内容的、戏剧性发展脉络的、情绪上具有强烈对比的、内心情绪骚动、痛苦狂乱的呐喊、歌唱性的谐谑曲。
  肖邦一生写了四首独立的钢琴谐谑曲,《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是奏鸣曲式的结构,但发展部被形式相当复杂的独立段落所代替(有一种说法是在发展部之前附有间奏曲的一种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一开始是充满了内心不安的音调,然后,响亮的和弦给以威严的回答,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勇气。连接部有着强烈的力度对比,它引出了第二主题(副部)。舒广的、无拘无束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愉快的情绪,渐渐地,这种情绪增长为奔放的激情。短小有力的结尾结束了呈示部。之后再把整个呈示部重复了一次,稍稍有点改变。
  中间段落(发展部)在音乐形象的鲜明性上并不比呈示部逊色,但是这些形象的发展比呈示部的基本主题更富于紧张性。中间段落与前后的呈示部、再现部截然分开(中间有休止),所以中间一段给人一套曲作品中独立乐章的印象,很多书上称这一段为间奏曲。间奏曲里有三个对比的音乐形象。第一个形象里,平稳柔和的和弦、严谨沉思的旋律转换成牧笛的吹奏。这可能是肖邦在宁静和平的大自然的感召下所写的。第二个形象含意最深,这是一首二重唱:上声部一支从容不迫的朴素的歌调(带点圆舞曲的味道)与略为不安的衬腔声部相对答。第三个形象是前两个形象的补充,这是一些愉快的、银铃般的华彩音型,一开始是轻盈飘逸的,逐渐变成了雄壮豪迈的经过句。
  肖邦在再现部中并没有改变呈示部的调性。最后响起热情奔放的尾声,表达了勇往直前的气概。

  术语内涵与踏板的运用

  曲首:sotto voce:轻声的,弱声的,这两个关键词点明了在主题中充满一种不安的情绪,这一乐汇在第一主题中不断出现。
  第65小节:con anima:富有灵魂(有表情的),这一段舒广的,无拘无束的旋律,表现一种愉快的情绪,渐渐增长奔放的激情。
  第197小节:A tempo:按(原来的,正常的速度),这一段与第65小节开始的中段相同,情绪相同。
  第265小节:Sostenuuto:保持着的(延续音响,速度稍慢),有时暗示较安静而声音饱满的表情,这一词汇所指的是中段的高声部,声音较为平静,而音色要饱满。Sotto voce:轻声的,弱声的,所指中声部声音一种衬托性,不能太强。
  第281小节:Delicatiss:细致(体贴),此处五度模进上行,声音要清澈、透亮、连贯,不能太强,仿佛微风轻拂感。
  第334小节:Leggiero :轻巧的,此段是一些愉快的、银铃般的华彩音型,由轻盈飘逸到雄壮豪迈的经过句。
  第492小节:Agitato:不宁的,惊惶的,激动的。中段的第二个形象含意最深,上声部为朴素的歌调,中声部略为不安的衬腔相对答。
  踏板的运用在肖邦作品中优为首要,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音乐旋律非常强,演奏其作品对手指触键有很高的要求,在手指技术达到的情况下,踏板的使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不同乐段要使用不同的踏板,如尾式段开始的第5小节到第8小节要使用全踏板,使和弦饱满,达到音响饱满的效果,而在第65小节开始踏板不能踩得太深,要使用2/3踏板而且是切分踏板,使旋律优美并流畅。作品演奏的好坏在二细致,踏板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的学习与探索
  http://hi.baidu.com/%C8%CB%BC%E4%B4%CA%BB%B0123/blog/item/a1a0b8e6b7266b24b8382034.html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