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的几个学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古人认为《老子》、《庄子》、《周易》是三部深奥奇妙的书,其内容之奥妙,真可以说玄之又玄,被称为“三玄”。而研究和发挥“三玄”的学问称为玄学。以解说、阐述、发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主要内容的玄学,主要产生于三国之后的魏晋时代,所以认为又称为“魏晋玄学”。

作者说:快的时代让我们得到了太多,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我们的情致、爱好、自由以及坦然都让快的时代带走了,主张“慢生活主义”的人越来越多,主张者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不妨找个时间将脚步稍作停留,来关心一下自己的心灵和身边的环境。

这本书分为七篇,即是七个角度,分别是: 贵无学说、崇有学说、非有非无、动静不异、越名任心、声无哀乐、言意之辨。

贵无学派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

贵无学派借助老子称“道”为“无”的特征,大加发扬,说“道”就是“无”,“无”就是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而天地万物是由“无”产生的。

一栋房子盖起来了。有人说它是由人盖起来的,有的说是有砖砌的等等。但是这些说法未及根本。根本而言,它是由无产生的。试想,如果它原本就有,便说不上是新房;既然说它是新房,那它原本肯定是无。原先无有,之后而有,所以才是新房。

一切器物存在的原因,都与它的存在形式相反。一个人安乐的原因不在于它已经得到了安乐,而在于他不忘困穷;一个国家存在的原因,不在于它已经作为现实存在着,而是在于它不忘灭亡。归纳起来: 只有把握了天地之外的“无”,才能明晓有形万物的内在依据。

崇有学说 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郭象和裴頠。

崇有学说与贵无学派立论相反。所谓“崇有”,就是推崇“有”,认为“有”不仅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形式,而且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原因。

它认为“无”不能生“有”,首先是因为“无”是根本不存在的。天地万物都以一定的形态和性能存在。事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比如水受热之后可以化为汽;受冷之后可以变而为冰。但不能说明事物的“无”的状态。 一种事物的消失是另一种事物的产生。

在裴頠看来,"有“与”有“之间的资补、互济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过程,所以称之为”自生“。

非有非无 的代表人物是僧肇。

僧肇喜老庄之言,认为它能修身养性,消除人的精神负担。之后见到一部佛学书《维摩经》,读后大觉敞亮,赏玩不已,因此出家当了和尚。

非有非无学说的主旨在于否定事物的真实存在性,肯定事物的虚假存在;否定绝对虚无的真实存在。 事物表现上真实存在的东西,实际却是相互联系的表现和相互关系的产物。

一个人立足于世,人们都说他存在着。然而在之所以存在,因为他是父母的儿子,兄长的弟弟,是粮食的消费者,文化的接受者。如果没有这种关系,他可能就不存在。因此,无论什么事物,都是凭借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产生,存在的。按佛教的传统,事物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因缘”。

一只熊猫,从外表看它存在着,人们可以看到它,摸到它,因此好像是“有”。然而想象中的熊猫,相对真人而言它是“无”。却不能说它是不存在的,它虽然不是真的,但是它作为想象中的熊猫而存在。

动静不异 ,“动”是指事物的运动,指事物的静止。王弼认为,事物表面上都是运动的,本质上是静止的,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暂时形式,静止是事物存在的恒久形式,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世界的根本是“无”,因此世界的根本也就无动。郭象认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运动变化是天下最不用使用力量的力量,又是天下最大的力量,无论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中改变自己的面貌。僧肇关于动静的观点和他们两个都不同。他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动,亦都处于静,动就是静,静就是动,动与静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既不能说静是动之本,也不能仅说一切都在动。                               

越名任心 的代表人物是嵇康和阮籍

越名任心是指 “越名教任自然”。 这里的“名”,指的是名教;这里的“心”,指本心。

“名教”,指以人的身份、地位及与之相应的名号为根据,把人分类为不同类别,并由此进行每个类别应当如何处世、理事、待人、接物的教育,以至于形成人们行为权利和责任的规定,造成风化。“本心”,在这里指原本之心,亦即自然而然产生的、不加人为限制和校正的意念、想望、欲求。

嵇康将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君子,一类是小人。在他看来,君子不掩饰真性,顺自然,心虚神静,不追求名誉地位,不贪图富贵钱财,不受高名荣爵的牵制,不受利益的引诱。 他崇尚君子,愿做林中自由之鸟,自由翱翔,发展自由本性。

所谓“越名任心”,并不是要人故意违背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而是要人们顺从自然,达到保持纯真本性的目的。

声无哀乐 意谓音乐自身不包含悲哀和快乐的情感。

嵇康认为悲乐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音乐是物体的一种外在现象,两者虽然在一定的环境中会发生一定的联系,但绝不是一回事。人生在世遇到种种不同的事情,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快乐了就唱歌做乐,悲哀时就流泪啼哭。然而,正如人的礼物并非敬人的心情一样,唱歌及哭泣并不是快乐和悲哀。他将这种观点概括为“声无哀乐”。

声音没有固定的情感,而哀乐之心却有固定的内容。以没有固定情感的声音与具有固定内容的哀乐相结合,表面上看去声音与哀乐好似一体,哀乐好似由声音而生。实则不同的人即使听到同一个音乐,也会激发不同的情感,或喜或愁、或乐或悲,因为声音并无固定之性。

在宾客满堂、酒酣奏琴的时候,有的人听后会笑,有的人听后会泣。并不是这一首乐曲把乐或悲送给了另一部分人,而是同一部曲引发了不同人心中原有的不同情感,就像风吹入自然界的各种罅隙对风的反应声音不同,原因在罅隙自身而不在风;不同的人对同一乐曲的反应不同,原因在人自身而不在乐曲。

嵇康得出结论说: 声音自当以好听不好听为特征,与哀乐没有关系;哀乐自当有情感而后发,与声音没有关系。

言意之辩 是中国古代关于言词与其含义之间关系问题的一场大辩论。

言不尽意 的观点认为,言词虽然是用来表达意思的,但因其有局限性,所以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来;世间的道理无穷无尽,特别是寰宇的根本道理、事物的内在本性,更是深邃宏远,不可言喻。因此它主张会言外之意,实行不言之教。

得意忘言 的观点认为,言词是用来表达意的,但言词并不等于意思;言词是表达意思的工具,意思是言词表达的对象;在人们相互的接触中,只要传达了意思就达到了目的,目的达到了,言词也就无用了,用不着固守,可以忘掉。

魏晋玄学不仅对中国古代的理论思维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大大开拓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意境,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特别突出了深沉、幽远、恬静、朦胧赋予了人们的美感享受,其中尤以贵无学说和言不尽意学说的影响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