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

我想要一些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和作者朝代,最好成绩具体点!`

诗歌鉴赏十二讲: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锤炼。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颈联写进屋后主客畅谈的情景。如果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尾联则述他日之约,情韵深长。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句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最具特征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融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从景物的描写来看,这一句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三、四两句又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从而反映了诗人经过长期的颠簸流离后,暂时得到安宁生活的畅淡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的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愉情怀的表露。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得知故友严武还镇成都消息后写的一首小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这些都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只有在空气澄清的晴日才能清晰看见。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写向门外一看,可见到停泊在江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很常见的,但“万里船”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所阻,船只一般是不能航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如何不喜上心头呢?这两句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是何等的开阔

参考资料:百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15
新晴野望 长安秋望
王维 杜牧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楼依霜数外,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镜天无一毫。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南山与秋色,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气势两相高。

鉴赏《新晴野望》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概括性叙述,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长安秋望》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第2个回答  2006-09-11
归园田居五首

其 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 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 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 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 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东晋的陶渊明
第3个回答  2006-09-12
陶渊明

智者乐山山如画,

仁者乐水水无涯。

从从容容一杯酒,

平平淡淡一杯茶。

细雨朦胧小石桥,

春风荡漾小竹筏。

夜无明月花独舞,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参考资料:<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