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古诗歌鉴赏及课外文言文做题方法?

谁有古诗歌鉴赏方法,和课外文言文做题方法。(人教版初二)

1、古代诗歌赏析方法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7-6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2期供稿文/杨正芬

[导读]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摘要: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

关键词:积累;情感;赏析

作者简介:杨正芬,任教于贵州省遵义县职教中心。

诗歌,特别是我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高度浓缩的汉语言的精华。由于古代诗歌远离当代生活,时间久远,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意象比较模糊,加上目前的学生对古代诗歌读得较少,鉴赏能力较弱,所以历来是广大学生学习的一道难题。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

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已接触了不少诗歌,这些诗歌是我们赏析诗歌的基础。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观瀑用了夸张的手法,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给人好象是瀑布从九天落下之感;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远观君山,描绘洞庭湖的秀丽姿容。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君山全貌,但诗人把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颗“青螺”。这种想象是现代人不借助其他工具而无法企及的。

还有诗歌的“注”对于鉴赏诗歌也是一个好的提示。在鉴赏时,凡是有“注”的地方,我们一定要重视。既然出题者有意将“注”附在诗歌后面,肯定是有某种目的,要么是某些词句太难,“注”用来解释;要么是介绍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这两点对于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解释词句,为我们理解内容扫除障碍;背景介绍,使我们能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总之,诗歌的“注”为我们鉴赏诗歌起到了一个提示的作用,为进一步鉴赏诗歌打下基础。它是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又一把钥匙。

二、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

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或是诗歌的线索,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

诗歌或是点明或暗示情感,如杜甫《恨别》中的“恨”,沈如筠《闺怨》中的“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要么直接描写对象,要么透露所写的事情或背景,如陈子昂的《春夜送友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标题可以看出这些怀古诗,怀古诗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又如: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本题的命题思路,就是用诗歌的内容来印证题目。第一题问: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它实际考查的是我们对题目“征人”的理解。学生如果理解“征人”,去寻找描写“边塞”的景物和描写征人生活的细节,这一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很显然,诗歌里“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词都是一些边塞的地名,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诗歌描写了战士年年与“马策”“刀环”为伴,守卫边关的戍边生活。第二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们对题目中“怨”的理解。整首诗没有一个与“怨”有关的词语,也没有很明显的“怨”情的抒发。但是题目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是写“征人之怨”的。所以我们还得从题目出发,到字里行间去寻找“怨”的痕迹,体会“怨”的情感。诗的开头两句写征人生活。“岁岁”、“朝朝”句就有怨戍守边关时间之长,征调之频繁,战争之艰辛的意思。后两句写景色,写征人埋骨沙场之景,写边塞景物亘古不变,以无限雄浑的自然来反衬有限的人生,衬托出战士的悲惨遭遇。后两句的“白雪”和“青冢”、“黄河”和“黑山”不但在视觉上给人凄怆之感,而且在境界上显得沉郁悲凉。理解了这些就可以感觉到这首诗实际上是字字含怨,而且怨得深沉,怨得悲怆。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情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我们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三、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物象是“雨”和“楚山”,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寒”和“孤”,这些特点就是作者孤寂心情的体现。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句子,特定的意象构成一幅幅特定的画面,都饱含着诗人特定的浓浓情感。

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情感基调。暧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如王维《田园乐》中“桃红”、“柳绿”这些暖色调,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四、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诗是诗人情感的外露,诗眼和关键句恰好是表露诗歌意蕴的窗口,它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特别关键词语,是指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这些词语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给我们明确的信号。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思”字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现了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不开心颜”--抒写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范中淹《渔家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穷边,也不免流下伤时的眼泪。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而陷入沉思,战士们在寒夜中徘徊,面上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谁还能入睡呢?再深入下去,最后终于逼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含意深远、扣人心弦的句子。

五、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我国诗歌浩如烟海,异彩纷呈的原因就是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大致说来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是古代诗歌中较常见的,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对比手法,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秦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照。象征手法,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渲染烘托,如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渲染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

2.修辞格的运用。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运用醒目的设问、形象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要注意到诗歌中运用的典故。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总之,古代诗歌的赏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只要多读、多背一些诗歌,掌握一些赏析方法,就基本上能够较为正确地赏析诗歌了。

2、 一、初读,了解本诗写了什么内容
1、了解题目背景
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我引导同学看“注释”。无论是书中的注解,还是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
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
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用散文化的语言来给出的自已的解释:月下,微负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在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国为年老多病而退休。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江鸥罢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孤独、凄凉、感伤的情感。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

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

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所以我问同学们,你认为这首诗的意象都有哪些?同学们通过仔细寻找与思考,找到了以下两组意象: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接着我又问:“那么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同学们讨论过后,很快给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

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技巧?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我通过以下的几个问题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这首诗的解答。

3、中考诗词赏析题考点、题型及解题方法

来源:中学语文阅读 作者: 钟禧金霞 时间:2008-2-23 点击: 3497

寻找新世界,发现新内容!!

中考诗词赏析题考点、题型及解题方法

钟禧金霞(湖北省孝南区实验中学)

目前,多数地区中考诗词赏析的考查以课内基本篇目为范围,题型以理解、赏析的客观题为主。明确诗词赏析的考点和题型,进而把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师生备考十分重要。 一、考点

1.理解诗意

包括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如:

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是:

A.首句写景,诗人撷取“杨花飘落”“子规啼叫”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B涕二句间接叙述事情,紧扣诗题。“过五溪”写出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三、四句抒情,虽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三、四句将客观景物人格化了。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这样把客观景物和人的主观感情融在一起。

2.分析技巧

包括理解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诗词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等。如:

读《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的感受。

B.诗歌用“半亩方塘”比喻书,“天光、云彩”比喻书中的内容,运用比喻表现诗人读书疑惑不解而徘徊思考时的境界。

c.三、四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这样才能达到新境界。

D.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两句议论,暗含哲理,给人启发,只有思想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才能才思不断、新水流长。

3.理解语言

包括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重点诗句的含义;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例如上文《观书有感》的B项就是对语言的理懈。

4.理解意境

如《使至塞上》要求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的意境。

二、题型与解题方法

1.赏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诗词曲的词、句的含义,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分析与评论、鉴赏。如:

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郭山村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A.第一句从整个江南春色着笔,“莺啼”状春之声。“绿映红”状春之色。寥寥数字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江南的无限风光。

B.第二句的描写更加别致,用名词构织了一幅江南美景。在这幅画面中,有流水,有村庄,有青山,有城郭,有春风,还有迎风招展的洒旗。

C.诗的三四句描写的对象是掩映于春雨中的寺院、楼台,使江南春色呈现出烟雨迷茫的神秘芙。

D.这首诗以感慨作结,表现了诗人对江南如此美丽的春景的赞叹和向往。

2.判断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明晰信息的理解或对隐含信息的发展、阐述、概括结论的正误及恰当与否。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诗中“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3.识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相关作家作品的基本知识,以及考查诗文名句的积累情况。 诗词赏析选择题判断选择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有时出题人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等。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选择项的结论,在诗中找不到根据,以偏概全,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全诗的特点,或故意反说,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是听觉。 4.主观题型

例:

①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②读《游山西村》,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③读《春夜喜雨》,今天,人们用到“春雨”“润物细无声”时已赋予它以新的含义,请用一个简短的事例来表现“春雨”或“润物细无声”的含义。

解题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材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简约、含蓄、质朴、华艳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述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者去赏析。体味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6)从诗词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诗词(送别、咏物、爱国、思乡等)的思想内容。从中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

对于主观题型的解答,自己在归纳总结或进行文字表述时应简洁明了、一矢中的。复习时如果能按解题方法、技巧有针对性地去理解,做好课内58首古诗词中的基本篇目的准备工作,应该不易失分。

=======================================

文言文解题方法

一、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1991年试题中有一句“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对于琅阝王邪 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文的能力。 ”

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参考资料:网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15
以下是我从网上找来的,我觉得很有用,实践过的!虽比较长,但希望你可以耐心的看完,截取所需的!文言文首先先将书本上的实词、虚词、背好,学好,再买一本文言文的练习,经常练练就行!初中的文言文不会太难的!

1、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①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②或借景抒情,③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①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②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③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3、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6、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7、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第2个回答  2009-11-07
关于诗词鉴赏就很简单了,套公式10个字:修辞、内容、特点、效果、情感

慢慢来说:
总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的手法(修辞),将~~~~~的~~~~~(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描绘了一副~~~~~~~的形象或画面(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情感)。

具体说来:
1修辞:比如修辞就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你要找准,没找准后面也难得得分,实在找不到就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什么虚实动静也比较常考。

2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把该句用信达雅的句子翻译一遍

3再说特点——一般就是生动形象的,含蓄委婉的等等几个概括的词

4效果:通常就是描绘了怎样怎样的画面,烘托了~~~~~氛围等等

5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讲的答题模式,通常按照这个方法,一般可以在7分至满分,很容易,我诗词鉴赏通常就是满分。
另外,这里我只讲了模式,具体内容你可以参考《5年高考,3年模拟》,里面的具体专业用词很多,比如描述效果的有哪些,特点用词有那些

希望对你有帮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1-05
老师课堂上讲过,我的笔记:
鉴赏一句古诗,可根据古诗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这句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鉴赏。
课外文言文做题方法:
首先要积累课内文言文的词义,再多记一些虚词的意思,多记句子的种类即可。

参考资料:人教版初中毕业学生

第4个回答  2009-11-08
你只要多去做点题目,这样做起来就自然不会感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