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鼠的起源

如题所述

1956年夏天,达特默斯人工智能会议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Dartmouth)召开,会议首先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标志着人工智能(AI)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香农(信息论之父)参与发起了达特茅斯人工智能会议,成为这一新学科的开山鼻祖之一。他不仅率先把人工智能运用于电脑下棋方面,而且发明了一个能自动穿越迷宫的电子老鼠,以此证明计算机可以通过学习提高智能。
1972 年,机械设计杂志发起了一场比赛。在比赛中,仅由捕鼠器弹簧驱动的机械鼠不停地与其它参赛鼠竞赛,以判断哪个机械鼠能够沿着跑道跑出最长的距离。冠军是“mousemobile”,它跑了825.3 英尺。
1977 年,IEEE Spectrum 杂志提出电脑鼠的观念。电脑鼠是一个小型的由微处理器控制的机器人车辆,在复杂迷宫中具有译码和导航的功能和能力。1977 年5 月,Spectrum 宣布首场美国令人震惊的电脑鼠迷宫大赛在1979 年于纽约举行。在6000 个参赛作品中仅有15个电脑鼠比赛胜出。一些电脑鼠被报道为“大脑智障”(“brain failure”),另外一些则被宣布为电脑鼠“爆炸”(“blow up”)。当大家都非常关心这个话题时,智能电脑鼠的设计和制作显然就被证实比想象中的困难得多。
1979年,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通过其Spectrum and Computer杂志发起了一场竞赛,比赛项目为制造出能够在短时间内自主走出迷宫的电脑鼠的人奖励1000美元。在6000个参赛作品中仅有15个电脑鼠比赛胜出,这是第一场真正的电脑鼠走迷宫的竞赛,标志着电脑鼠走迷宫竞赛的正式诞生。
1980 年,在伦敦Euromicro’80 举办了一场欧洲版的比赛,但是18 个参赛鼠都没能成功地完成这个迷宫赛。在比赛的观众当中,有五位来自日本新科学基金会的代表。他们将此比赛规则带回了东京,后来还在1980 年11 月举办了首场全日本电脑鼠比赛。
1985 年8 月,在日本Tsukuba 举行了首场世界电脑鼠大赛。电脑鼠来自整个欧洲和美国,使用的传感器有红外的、超声波的和CCD 的,驱动装置有步进电机的和DC 伺服电机的。所有最高奖项均由日本的电脑鼠Noriko-1 赢得,一举成为世界冠军。
1987 年,电机工程协会(IEE)在伦敦举办了一场电脑鼠锦标赛,13 个电脑鼠角逐冠军。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David Otten 带着他的两个参赛鼠Mitee Mouse I 和
Mitee MouseII 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比赛采用新的得分体制,以奖励那些能够智能、高效地解开迷宫的方案和能够独立运行的电脑鼠。
一位新加坡工程协会(IES)的议会成员在1986 年偶然发现了电脑鼠。因为他对电脑鼠以及电脑鼠的复杂程度和前景非常感兴趣,所以他觉得在新加坡举办一场国际电脑鼠大赛非常合适(IES 作为主要的赞助商)。
1987 年10 月,新加坡举行了第一届新加坡电脑鼠比赛。比赛的冠军MIR3+(来自Nanyang技术协会)是1988 年在伦敦举行的IEE UK 国际电脑鼠比赛的季军。
1989 年7 月,由第二届新加坡电脑鼠比赛的获胜者组成比较大的新加坡队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1989 年IEE UK 国际电脑鼠大赛。新加坡参赛者获得了最高8 个奖项中的6 个。
David Otten 的Mittee Mouse III 夺得了亚军,UK 某企业则获得了第五名。
在1989 年10 月21 日,IES 邀请澳大利亚、日本、台湾、UK 和美国最好的电脑鼠来参加新加坡首场国际电脑鼠大赛。来自美国和台湾的电脑鼠等待着复仇的时机,因为他们在7月份的伦敦大赛曾一度被新加坡打败。13 个来自当地的和外国的参赛者的电脑鼠在3 个小时的比赛中,表演出来的速度和敏捷程度使得观众叹为观止。新加坡获得第2 名、第4 名、第5 名和第7 名的事实出乎了很多人的意外。
1991 年,世界锦标赛在香港举行,这是继1985 年Tsukuba 世界锦标赛的又一场最大的国际盛会:来自13 个国家的21 位选手带着30 个电脑鼠来比赛。
自1991 年以来,世界级的比赛数目显著增加。原来一年举行5~6 场比赛,现在增加到100 场以上。
电脑鼠比赛在中国大陆还很少见,直到2007 年,由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主办的IEEE 标准电脑鼠走迷宫邀请赛(长三角地区)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有三十多所院校参加,反响强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