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大学

如题所述

上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听听普林斯顿校长怎么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9
高考在即,有600多万的学生即将迈进大学,同时600多万的学生也即将离开大学,进入社会。有这么多的人丛大学走了一遭,又有这么多的人想去大学走一遭,想走进大学的人想得到什么?那么走出大学的这些人又得到了什么?在现实中,很容易把人们分成两种生活状态,分别是处于生存状态和生活状态。我班上学生都已经知道,处于生存状态的人会拥有哪些关键,处于生活状态的人会拥有哪些关键词。这几天给班上学生讲了一篇文章《大学何以不朽》这篇文章是《中国周刊》第18期的卷首语,这期是特刊,相关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清华百年校庆为主题展开的。这篇文章是这样的:
大学何以不朽
大学何为?
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基于各种立场的著述,汗牛充栋。哲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的价值,其实并无太大歧义,那就是让更多的人,开启心智,获得适应和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健全的人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千百年前的话,所以一再被人运用,是因为对人的培养的超越性,抛开各种训诂注解,它同样可以用来解释现代大学教育的目的。
但在现实中,受时代影响,这目的时有摇摆。中国现代大学,诞生于国运衰落之时,无论是京师大学堂,还是清华学堂,其最初的目的,还是师夷长技,雪耻图强。因此,无论是救亡时代,还是建设时期,适应时代需要,培养服务国家所需的人才,以不同的方式给大学教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也是中国大学的一种历史责任。
然而,今天,大学教育与时势的高度合拍,却忽视了教育独立性和超越性的一面,渐渐让大学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方向。
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口号下,即期的功利主义横扫校园,许多大学自身被诟病如同一个逐利的公司,而大学教育也有窄化为职业培训教育之势,对适应工作技能的培养压倒了在更高层次上对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十多年前,当我在大学学习时,那个时代的大学教育水平,远比现在粗浅感性,但我却感谢它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候,颠覆了我旧有的世界,给了我自己打开新世界的思维钥匙。因为那时主导校园的是启蒙和理想主义,而非即期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什么样的大学才能超越时代而成为不朽的大学,而为一代代后来者尊崇纪念?回归大学教育的核心,在更高层次对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学术的自由,这才是文明的基石,是学校得以在动荡的社会中,确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影响力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天纪念的价值所在。
1946年,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被谢菲尔德大学授与桂冠诗人证书时,以极其精彩的演说,描述了他心目中不朽的大学:
“ 世间的事物很少能有像大学那般的辉煌。当防线崩瘫,价值崩溃,水坝倒塌,洪水为害,前途变得灰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有大学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闪光;只要它存在,人那颗被引导去从事美满探索的自由心灵仍会给人类带来智慧。
世间的很少事物能比大学更美。在这里,憎恨无知的人奋力求知,谙悉真理的人传授真理。连袂着的探索知识的追求者和学习者们在这里可以用各种更好的方式去敬崇思想,可以迎接身处不幸和背井离乡的思想家,可以永远保持住思想和学问的尊严,也可以确立各种事物的准则。在青年们长知识的年华里,大学给予他们远大目标和共同生活的规范,其中的连续性至死不衰。他们给予年青人渴望得到的亲密的友情,他们让年青人永无止境地对永恒的主题各抒己见,没有这些,青春便只是耗费的时光。
世间很少有事物比大学更不朽。宗教会分裂成各个教派或异教,朝代会灭亡或被人篡位;但大学将会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地延续下去,人类生命的洪流将在它的中间穿流,思想家和探索者将会在把思想带给世界的不朽事业中齐心协力。”
想想,我们的大学,相距这样的目标,到底有多远?(朱学东)
讲这篇文章有多重意思,不仅告诉学生们何为大学精神?如何在大学做最好的自己,把握和珍惜属于自己的机会,让青春的生命得以怒放,而且还让他们学习一下写论述文的方法,何为高质量的论述文。这段时间,有很多人为志愿发愁、为高考成绩发愁、为以后找什么样的工作而发愁,等等。但是在现实面前,我们确实应该有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直说,有时候知识不一定是力量,智慧才是。因此说我们面对竞争,要想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就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方法,要想成功就得为成功找方法,不要为失败找借口。可是在现实中,很多人盲目了,甚至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再清晰,那么怎么谈进步呢?
我们班上的学生笔记本里面都有这样的一些关键词:
生活状态:理性、用心、静心、思想、多角度、全面、把握、珍惜、责任、完善、尊重、尊严、包容、研究、创新、素养、充实、价值、快乐、平凡、奇迹、拥有、、、、、、
生存状态:偏激、片面、感性、自私、形式化、功利化、抱怨、浮躁、迷失、极端、盲目、纠结、麻木、、、、、、
我一直建议他们围绕关键词展开想象和突破,不论在人生的认识上,还是在实际的应用上,都有一些好处的,能够开启心智,例如海淀一模现代文阅读后面有这样一个题目:读了本文,你体会到了苏州怎样的城市精神?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城市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尽管很多学生也写了将近220字的小写作,但是文章中很空洞,因此很多学生没有得分,主要是他们没有抓住得分的关键词,因此就没有办法围绕关键词突破,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明白:“苏州古迹能够得以保存主要是因为城市包容的精神,苏州文化影响深远,主要因为这里文化的创造性,导致与众不同,还有文化传承的力量,加上这个城市的与时俱进、创新、放眼未来,因此关于一些城市的关键词就有了:包容、创造、传承、与时俱进、创新再加上文中原有的柔美和刚烈,那么围绕这些词去展开,得高分就不那么难了。”因此写作文也是如此,一篇文章看完你连关键词都没有给阅卷者看到,那么人家能记住的是什么呢?既然人家一无所获,那得分呢?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给别人的印象,彼此之间都是记住属于你的关键词,如勤奋、悟性强、执着、、、、、、那么人要想做最好自己,就得先让自己有很高的心智,那么大学是开启你心智的又一个过程,因此我们上大学就是为了放大上面说的那些处于生活状态的关键词:学会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用心发现用心感悟、遇到困难静心思考、多角度全面的看问题、把握和珍惜属于自己的机会、包容人生中的得失并且不断的完善自己并把得失都当作生命中一种拥有、经得起平凡、在平凡中积累在平凡中创造、做最好的最真的自己,我觉得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上面的一些关键词,那么奇迹一定属于你。
都一样从大学毕业,有的人很优秀,有的人为工作发愁,有的人做啃老族,甚至有的人做“药家鑫”,形形色色的人,由于思想的差异和心智的不同,才造成了地位不同、工作不同、最后命运也不同。这里想起叔本华的话:“心智不高的人,其快乐和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他的感官欲望,他要低级的伴侣、粗俗的消遣——充其量想过一种舒适而快乐的家居生活;就整体来说,教育对这类凡夫俗子可帮的忙不多,大不了扩大他们一些眼界罢了。不管‘青春’会如何欺骗我们,最高尚的、最优变化、最能持久的快乐得自心灵,心灵的快乐又依赖我们心智的能力。”因此说,很多人可以考上大学,但是对一些人来说,即使他拥有大海也无济于事,
那么非得要问,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最好的回答就是为了开启心智,获得一种发展自己和适应社会的智慧,让自己的一生处于生活状态而不是生存状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19
有这么几种人吧,一种是爸妈亲属要求,自己本身无所谓的。还有一种,自己有上进心,想要学习更多知识,想有更好的出路,提升自己的境界的,这些人往往比较有动力,能学好
第3个回答  2017-11-19
第一,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知识面拓展
第二,为了交友,大学人才济济!
第4个回答  2017-11-19

见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