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

如题所述

第一人称代词:余(予)、吾、朕、卬、台;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乃、而;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
对于不太常见的代词举例如下:
卬:上古第一人称代词,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说命上》
若: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史记、齐世家》
乃: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之: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其: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他的。)——《智子疑邻》
②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狼>
③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师说》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其:她们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7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3、第三人称代词:“其”、“厥”、“之”。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

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以外,还可以称人或物。

二是“之”和“其”除了可以称代第三方以外,有时候也可以用来称代说话人自己或听话的一方。

区区、在下、不才、小生、我、

1、人称代词

(1)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等。

(2)第二人称代词:“汝、女、尔、若、而、乃”等。

(3)三人称代词:“之、其”。

(4)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一些特点:

1) 形式多,用法复杂。

2) 没有单复数的区别。有时也在人称代词后面加“属、侪、曹、辈、等”一类名词以表示多数。

汝,余,吾,我,尔,卿等

尔,女(汝),朕,哀家

你: 女、汝、若、而、尔尔、乃子、卿、君、尊驾、阁下、公、足下/汝,尔,女,子,卿,君,尊驾,阁下,公,足下

第一人称-我:我、吾、余、予、朕、某
第二人称-你: 女、汝、若、而、尔尔、乃
第三人称- 他/她:其、之、他、伊、渠(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严格说来,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是同形的。有时,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可以加“侪”、“属”、“曹”、“辈”、“等”来表示复数。这些词与现代汉语的“们”不同,它们都是词,而不是词尾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