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对旅游的影响

如题所述

中国山水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对旅游的影响

正是在中国文化的“自然观”的影响下,也正是在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的认识中,中国古代自然山水美学理论出现了以下值得注意的观点:

一是提出了“以天地为师”、“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以山川为师”的口号。早在刘宋时代,刘勰就提出了“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文心雕龙·物色》)强调了自然山水对于触发人们艺术创作兴致的重要意义。唐宋以后,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兴盛,这种以天地、山川为师的山水美学理论理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唱和:唐代的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有郭熙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到了明代,有王履提出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有董其昌提出的“以天地为师”、“以造物为师”,有袁宏道提出的“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这些说法的一个共同思想,就是反对艺术创作摹拟古人,为绳墨法度所束缚,而强调从即目所见的眼前自然景象的审美感受出发,表现生动、具体、真实的山水自然世界。宋人包恢的一段论山水之“真”的话,就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想:

永嘉赤城之台、雁,古剡会稽之岩壑,钱塘武林之湖山,天下山水之佳处也。非身亲履、目亲见安能知其真实?若直坐想而卧游,是犹观画图于纸上尔。然真实岂易知者?要必知仁智、合内外,乃不徒得其粗迹形似,当并与精神意趣而得。境触其目,情动于中,或叹或歌,或兴或赋,一取而寓之于诗,则诗亦如之,是曰真实。(《书吴伯成游山诗后》)

在中国美学上,“真”与自然相通。包恢在这里所强调的“身亲履、目亲见”,就是要求艺术家从活生生的自然现象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概念、传统的教条、书本上的法则出发。把这种山水美学观引发、扩展开来,就要求作家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抒写真实的自然、社会、人生世界。诗人陆游在《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中就写到:“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金代诗论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也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萦总非真”。对这些观点,我们过去仅以“唯物主义观点”来概括,实际上远远未能把握中国古代美学的文化特点。中国古代的这些山水美学观点,不仅仅具有起源论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艺术创造过程中审美感受的心理机制,强调了自然、真实的艺术世界的重要性。它是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自然山水的艺术美中,强调得其神似。艺术家之师法山川、造化、自然,并非机械地、刻板地、了无生机地摹写自然山水,而是要表现出山水的天然生机和精神意趣。晋宋时期的山水文学模山范水,“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曲写毫芥”(《文心雕龙·物色》)虽以自然山水为表现对象,但却与中国古代所崇尚的自然美不相凑合。包恢在强调“身亲履、目亲见”的同时,同样要求“不徒得其粗迹形似,当并与精神意趣而得”。这一山水的“精神意趣”,就是司空图所说的“离形得似”。司空图非常形象地显示给我们:“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二十四诗品·形容》)可见神似虽不离形似,但却高于形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中国山水文化形成的原因你对旅游的影响。中国的山水文化本来就是自然形成的,一般都是天然的。很多的游客都是慕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