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什么?(指忠诚之心)

如题所述

两种说法。
正史请看《过伶仃洋》
文天祥,字宗瑞、履善,号文山,江西吉水(今吉安市)人,宋末爱国将领、文学家。1279年,在抗元斗争中被捕押随元军出海至崖山时,路过伶仃洋,并写下《过伶仃洋》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诗中的伶仃洋就在香洲东北部,珠江口中部。据《珠海市地名志》载:“伶仃水道为正名,别名伶仃洋,”“是大型船只进出珠江口的主要航道,因内外两个孤零独立的伶仃岛而得名”。
公元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面对外敌入侵,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万余人,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抗敌。翌年任右丞相,曾奉命去元营谈判而被元军扣留。后脱险,任江西都督继续抗元。1277年,文天祥所率部队在江西空坑遭遇元兵,经惶恐滩一带撤退至福建汀州,转战广东。1278年,文天祥被封为信国公,率兵退守潮阳。同年秋,遭元军重挫,败退海丰县五坡岭。12月的一日,文天祥与将士突遭元军袭击而被俘。其时,宋帝昺由张世杰等将领护驾迁驻崖山(今新会县崖门)。张是一员悍将,也是文天祥的好友。元军想通过文天祥劝其归降。1279年正月六日,文天祥被押随元军由潮阳出海,向崖山进发。10日,文天祥随敌船经过伶仃洋。但见伶仃洋上空乌云密布,海面恶浪排空。文天祥伫立船头,背后是手执兵械的元兵。他两只被镣铐紧锁着的手抓着船沿,须髯被凛冽的海风吹得乱蓬蓬的;扑入眼帘的尽是烂寮破舟,一片苍凉。回想自元军进犯,自己4年来历尽艰辛保家卫国,从江西一直转战至福建、广东,冒着九死一生,力挽狂澜,却至今壮志未酬……当年惶恐滩头惊险突围的一幕又浮现在脑际,眼下自己身陷囹圄,孤身被押于敌船上,面对伶仃洋,更觉孤苦伶仃。山河破碎,自己亦如浮萍任凭邪风恶雨吹打。他想:“人生在世,总会有死,如果能以一死报效国家,我亦无怨无悔。”这时,一首千古不朽的诗篇《过伶仃洋》从他的心底涌出,他琅琅吟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诗沉郁悲壮,气势磅礴,表现了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13日,敌船进入崖山宋军驻防地。元将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给正在海上拼死抵抗的张世杰。文天祥把写好的《过伶仃洋》诗掷给他,说:“我现在无力去救父母(暗喻祖国)已感心痛,你怎还教我去背叛父母?”
2月6日,崖山被元兵攻破,宋帝昺投海自尽。一直被敌人押着坐在船上的文天祥,目睹南宋最后覆灭的悲壮场面,几乎昏死过去。张弘范以为宋室江山已亡,文天祥该回心转意,再次前来劝降。文天祥执意以死报国,再次写下千载传诵的《正气歌》,表示:“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元世祖折服于他坚如磐石的爱国贞节,连连称道他为“真男子”。1283年,47岁的文天祥被杀害于北京。
文天祥路过伶仃洋写下的名句为后人世代传诵;他那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感召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奋斗!1989年,珠海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文天祥过伶仃洋710周年,在桂山岛建立一座“正气亭”,一尊高大的文天祥塑像矗立在桂山村十五湾岸边。
野史的说法是:
宋朝文天祥曾任少保,后来被元人所杀。传说他因通晓佛法,解脱成佛。佛经里说,释迦前世是个国王,称“大光明”,以头布施,后世成佛。文天祥在狱中有诗句:“谁知真患难,忽遇大光明”。后人就附后说,他悟大光明法而成佛。

正史知道的人比较多,说文天祥忠君报国。野史的意思就是说文天祥领悟了佛法,不再固执于人世间的事,所以没有投靠元朝。正史野史,楼主自行斟酌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03
铁血丹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9-03
舍身取义、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二楼的酒醉的洒家 - 秀才 二级在发什么彪???

不是
精终报国

精竭人亡
第3个回答  2006-08-3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4个回答  2006-09-01
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