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超我,怎么才能平衡

人的最理想的心理生存是不是本我,自我,超我达到平衡
那么怎样才能使其平衡呢?怎么来衡量呢?

  平衡本我、自我、超我,创造和谐内心世界
  ■超越自我首先要理解“本我”

  大量的实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实现超越自我的首要条件是了解自己的“本我”。例如,在人对食物的“本我”欲望与为了健康而实行控制饮食的“超我”之间存在着不断的冲突;在人寻求安逸的“本我”欲望与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而参与竞争的“超我”之间也存在着不断的冲突。这些冲突正好体现了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联论。

  人对食物的欲望,对安逸生活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我”,是一种原始的生命本能,没有道德是非的限制,旨在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这种本能的需要。但人的“自我”往往要求对自己的欲望或生活方式加以理性化,并根据现实环境的许可程度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在一个对健康问题颇有微词的社会里,人则需要用“超我”的精神,按照一种比较理想的健康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按照现实环境的允许程度来规定自己对食物的欲望。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本我”的一举一动因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而无法展现其本身。因此,人们的行为更多地表现在“自我”这个层面上。一个人的“自我”行为大多反映了一个人对现实环境的理解。例如,当现实环境允许一个人只可以吃一个馒头时,这个人就需要以“自我”的行为方式,即让自己按照现实环境的允许程度去满足自己的食欲。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本我”可能想吃两个馒头,但其“自我”通常可以在外界限制的帮助下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要想做到“超我”,即不但压制自己获取一个馒头的“自我”欲望,甚至还将自己的馒头让给其他更需要这个馒头的人的时候,这个人就要通过“超我”来实现这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但是,他这样做是否能成功,就要看他的“本我”条件了。也就是说,与一个容易产生饥饿感的人相比,一个不容易产生饥饿感的人更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使自己的“超我”胜出。

  从以上的解释中不难看出,超越自我是一种努力向善,努力表现成熟卓越的境界。但是,超越自我是建立在“本我”的自然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本我”这个基础条件,无论对社会道德与行为准则有多大的认同程度,超越自我也很难在与“本我”的斗争中得以胜出。

  ■超越自我应旨在创新

  与做任何事情一样,在每个人的“超越自我”后面,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动机。在现代社会生活里,超越自我可以指一种不断进取、向上、创新的态度。例如,当一个人的业务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时,向前走就会十分困难。可以说越是优秀的人,自我提高的难度就越大。而“超我”的心理意识正是试图挖掘人身上可能存在的潜力,并利用这些潜力使自己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但超越自我也可以是一种为抑制“本我”的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或行为做出的非凡努力。例如,当一个人染上毒瘾后,毒瘾通过影响他的神经系统成为一种“本我”的需求,因此,想改掉这种不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染毒者需要用“超我”的精神去与“本我”斗争。

  此外,大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性冲动也是一种人自身极难控制的生理“本我”。在一个对性行为有着严格限制的一夫一妻社会里,人们想要不越雷池一步,需要用“超我”的精神与这种“本我”进行抗争。

  ■超越自我也会“水中捞月”

  超越自我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暗示。但这种心理暗示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地导致超越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希望能够“超越自我”者不乏其人,因为人们都愿意冲破自己目前的状态而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然而,一个人做事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超越自我,更多的应是开发自己尚未开发出来的那些能力,而并非去做一些自己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概念是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说,超越自我总会受到“本我”的制约,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妥协点通常会落在比较现实的“自我”上。

  当一个人由于“本我”的制约而不能实现超越自我时,往往会患上神经衰弱症。当超越自我的想法发展到极致而又无法实现时,人往往容易反过来坠入虚无的深渊,突然对周围的事物变得淡漠,患上人们常说的“抑郁症”。因此,人在为自己设定超越自我的目标时,应量力而行,去发掘那些尚未开发的潜能,而不是让自己去“水中捞月”。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没有哪个人能真正地实现超越自我,因为人不可能在超出自己能力的情况下实现任何企图。超越自我更多地是一种发掘潜能的心理暗示。

参考资料:北京青年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06
个人调节!
记住不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