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找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大纲

急!!!!找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大纲

地理其实是偏理科的,但是文科生学好也不难。我是文科生,地理是我最好的一门课。我学习得力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多看地图,我可以闭着眼睛不世界地图画出来,还有要了解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方,了解各地的气候,地形,但是要注意的是,记住原理。高一的地理是最难学的,给你一点资料把。
地球运动和日照图专题
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梳理
(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
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
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
结论: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3)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 即150/小时或4分钟/10 , 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V= 2πcosΦ R(周长)/ 24小时(时间)
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
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
★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0 和零时经线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
(3)产生偏向
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
*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
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 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
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
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计算公式推导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δ-θ|,δ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δ-θ|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分时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
传统四季:四立划分
(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4.*补充
(1)根据经度数值判断两点的东西方向。
①两点如在同一经度区内有两种可能:一是同在东经度地区,那么经度数大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二是同在西经度区内,那么经度数小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
②两点若处不同经度区内:两地经度数之和,若小于180°,则处东经度区的点在东方,西经度区的点在西方;若大于180°,处西经度区的点在东方,东经度的点在西方;若等于180°,既可说是东方也可说是西方。
(2)物体的影子
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北)
影子朝向与太阳入射方向相反。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日影最长,南半球夏至日正午日影最长
请说说下图中各点此时日影的朝向和正午日影的朝向: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
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千米,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纬线上经度差1°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α)经度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αkm。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弧长。
(4)太阳升落方向:
一年中只有二分日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5)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①对任一地而言:太阳轨迹是平行的;当地地理纬度:北回归线以北(原因)
读下左图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向、白昼长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②读右上图描述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作法

③下图为四个地点二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图,读图思考四地可能所在半球和节气。

三、重难点剖析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遇到的日照图有两种,一种是球面日照图,另一种是平面日照图。球面日照图又可分为侧视日照图和极视日照图。日照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地理知识,成为考试中必选的题目,因而很有必要对日照图中涉及的考点进行分析、总结,寻求解题窍门,掌握答题规律,提高答对率。教学中通过反复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考点范围(常考查的知识点)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4.判断日期、节气(季节)。5.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7.判断晨线和昏线。8.考查日出和日落的时间。9.判断相对方向。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11.计算区时(地方时)。12.计算昼夜长短。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二、考点解析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
(1)东西半球:明确20°W和160°E两条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2)南北半球: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
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互垂直。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要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要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1)纬度位置:根据现在的教学要求,有三种情况,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上,判断的依据是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
4.日期、节气(季节)
由日照图确定日期和节气(季节),日期主要有四种: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日期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对应的节气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节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处应注意节气和季节的区别。判断推理的过程是:由极圈内的昼夜状况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再到日期节气(季节)。
5.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o,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首先要明确两个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地的纬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和该地间的纬度差,可用线段法分析计算)。
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就教材的要求而言,主要考查三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同时还要分清回答昼夜状况还是昼夜变化趋势,这就要注意以下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7.判断晨线(黎明)或昏线(黄昏)
首先明确图中给出的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太阳光线的方向,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向着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如果地球自转方向背向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8.日出、日落
(1)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2)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先计算出该地昼长的时间,然后以正午12时为起点,减去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出时间,加上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落时间。
9.判断相对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向着北极是北方,向着南极就是南方;纬线指示东西,即左西右东。
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
(1)自转:自转的角速度各地相同,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2)公转:夏至日速度较慢且还在变慢,冬至日速度较快且还在加快,因为地球公转,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速度最慢,1月初经过近日点时速度最快。
11.计算区时、地方时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再结合图中给出的经度信息,可计算区时。
12.计算昼夜长短
计算某地的昼夜长短,首先应明确过该点的纬线圈在昼夜半球上各跨了多少经度,按每隔15°为1小时可计算出昼夜长短
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
气压带的移动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气压带在夏至日向北移,在冬至日向南移。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说明,夏至日日照图可表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炎热干燥;冬至日日照图可表明西风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夏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低压,北太平洋气压是夏威夷高压,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冬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高压,北太平洋气压是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南亚盛行东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方向流动。

例1:读“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图5),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与极圈,ABC代表晨昏线,黑粗线OE和OF为日期分界线,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北京时间为 月 日 时。
解题思路: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解题时关键是要充分利用题干和极视图提供的信息: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ABC为晨昏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或者极夜现象(这是解题最重要的隐性信息)。NE和NF为日期分界线——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由NF平分晨昏线可知:NF应该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另一条粗线NE就是180°经线。隐性信息被挖掘出来后,后面的解答就比较容易了:此时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时间应该是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正好与0时所在经线NF组成经线圈。因为NE为180°,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及经度分布规律可知太阳直射的经线应为135°W,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的地理坐标为:23°26′N和135°W。最后由135°W地方时为12时可推算出北京时间为6月23日5时。
例2:图6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6完成1~2题。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A.7日4时 B.8日8时 C.7日8时 D.8日4时
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日期分界线的基本特征——通过南北极点的经线,首先确定出通过南北极点的那条虚线为日期分界线,再结合题干中“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此时北极地区为极昼),推知该虚线应该是180°经线(昼半球不可能出现地方时为0 时的经线)。再进一步推出另一条虚线为晨线。这些信息提取出来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按常规思路解题:甲的经度为150°E,晨线与赤道在120°E处相交,则120°E的地方时为6时,甲地地方时应为8时。因为180°经线西侧日期总是早一天,日期应该为8日,即8日8时。当北京时间为6时时,通过计算就可以推出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例3.读图3 回答1—4题
1.2002年11月20日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自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区的区时为
A.19日19时 B.20日5时
C.19日21时 D.20日21时
2.中山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A.2070千米 B.2270千米
C.2570千米 D.2670千米
3.与中山站相比,长城站所在地
A. 白昼时间长 B.自转速度慢
C.自转周期长 D.正午太阳高度大
4.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下列河流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湄公河 B.莱茵河 C.亚马孙河 D.赞比西河
解题思路:1题,根据经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判断长城站位于西四区,与北京相差12个时区,当北京时间为11月20日19时,长城站的区时为19日21时。
2题,读图可知中山站的纬度比较接近700S,与南极点的纬度差为200,地球表面纬度相差10其实际距离约为111KM,通过计算并与备选项比较,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3题,长城站的纬度比中山站低,其正午太阳高度总是比中山站大,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夏半年其白昼时间总比长城站长。
4题,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赞比西为汛期,湄公河为枯水期,莱茵河与亚马孙河分别流经温带海洋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没有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
【答案】1.C 2.B 3.D 4.A

四、命题意向
1、近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本专题考情分析
年份及试题 考察内容 题型 分值
2006 北京文综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选择题 4
天津文综 日出日落方位 8
全国卷(2) 昼夜长短 12
重庆文综 正午影长的季节变化 4
2005 北京文综 自转速度与昼夜长短 选择题 4
天津文综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方向 12
2004 全国文综 昼夜长短及变化 选择题 4
北京春季文综 地球公转速度 4
天津文综 昼夜长短及变化 12
2、规律总结:
(1)从考核内容上看,重点考察晨昏线、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学科基础知识。2006年新增加考查了日出日落方位的确定,如天津文综第1、2题。从命题趋势来看,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核有强化趋势。
(2)从考查形式上看,第一,多以选择题方式出现,文综卷中尤其如此;第二,试题多以图文结合、图表结合的方式呈现,且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3)能力上,注重考查读图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试题具有综合性、分析性和实用性。

你们现在应该用的上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07
地球地图专题
一、经纬网
1、经线与纬线
经线 纬线
定 义 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球面上与地轴垂直的圆
特 点 形状 半圆,且都不平行,相交于极点 一个圆,且都平行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 都相等,纬度1°经线段长度=111km 不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L=111千米*纬度的余弦值
相同点 地方时 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季节
2、经度:国际上统一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0经线算起,向东属于东经(E),越向东,经度值越大;以西属于西经(W),越向西,经度值越大。以西经200和东经1600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经度立体概念为二面角,即某经线平面与0度经线所在平面组成的两个平面的夹角。
3、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北半球向北极纬度增加,南半球向南极纬度增加。以赤道、纬度30°、纬度60°和极点划分低、中、高纬度。纬度立体概念为线面角,即地表某点和地心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4、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经过两点的大圆(经过两点和地球球心)的劣弧的长度。同一纬线上的两点最短的行进路径,一般是先向高纬度方向,再向低纬度方向。
5、定向:东西方向依据劣弧(两地经度差小于180度之间)原则确定,南北方向依据两点纬度高低确定。
6、定位:地球表面上任一点都对应一组确定的经纬度,故经纬度是区域定位的依据。
例题1:读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 飞机由②地飞往⑤地的最短航线是:

A.一直沿正东方向 B.先向正南再向正北方向
C.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D.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答案:C 点拨:经过A、B之间的大圆不经过纬线圈,可以表示为经过A、B之间的直线。从A到B,先向高纬度方向,然后转向低纬度方向,都是向东。
例题2:某航空大队搞模拟飞行,计划从B地飞往A地,此时的昼夜状况如图所示,图中ACB为晨昏线,飞机从B地起飞时,太阳正位于当地东方地平线上。从B地到A地飞行最近的路线,应该沿:

A.BMA线 B.BDA线 C.BEA线 D.BCA线
答案:D 点拨:晨昏线为经过地心的大圆,故BCA线是从B地到A地飞行最近的路线。
例题3:我国自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西端的海岸线近似于一条圆弧,此圆弧的半径是

A.500km B.800km C.1000km D.1300km
答案:C 点拨:从东经110度到东经120度之间的纬度距离为111千米*COS30*10=1000km。
例题4:读下图,完成以下要求:

A点在D点的 方向,B点在C点的 方向,C点位于D点 方向。
答案:正北 西北 东南
练习一:读经纬线图,完成

(1)图中四点,不在大洋上的是 ; 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2)纬线③、④之间最丰富的能源资源是 和 ;
(3)纬线在①、②之间肯定穿过的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是 海峡。
答案:(1)③ 热带沙漠气候(2) 石油(天然气) 太阳辐射能(3)马六甲海峡
练习二:读经纬网图,L1、L2代表洋流,假若L1、L2流向相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 B.北京昼长夜短
C.夏威夷高压强盛 D.非洲开普敦为雨季
答案:A 点拨:图中海域为印度洋,包括北印度洋和南印度洋,南印度洋为全年稳定的系统,其中L2是位于东南信风带的南赤道暖流,方向永远自东向西,北印度洋为季风洋流,L1为沿岸洋流,取决于季风风向,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方向自东向西,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方向自西向东。若L1、L2流向相同,北半球为冬季,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北京昼短夜长,北太平洋为阿留申低压,而不是夏威夷高压,非洲开普敦属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此时处于夏季干旱季节。
练习三:
下图为局部经纬网图,甲、乙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MN的实际距离约为QR的一半。

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的实际范围是乙的四分之一
B.在乙区域,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时,白昼时间增长
C.甲区域陆地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D.乙区域的气温年较差比甲区域大
答案:C 点拨:QR位于赤道上,MN的实际距离约为QR的一半,说明其纬度为北纬60度,由于所有经线长度相同,所以甲区域的实际范围是乙的二分之一;甲区域位于东经120度到东经130度,北纬60度到北纬65度之间,位于亚欧大陆东北部,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甲区域位于中高纬度大陆上,季节变化大,气温年变化大,而乙位于赤道附近,常年高温,气温年变化小;在乙区域,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5度以南,且向北运动时,其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白昼时间增长,当太阳直射点到北纬5度以北地区时,随着直射点北移,正午太阳高度开始减小,但白昼时间仍然增长,直到夏至为止,故B说法错误。
练习四:下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判断(1)~(2)题。

(1)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
A.③④ B.①② C.⑤⑥ D.③⑦
答案:B 点拨: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左图逆时针自转为北半球,右图为南半球,东半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西经20度到东经160度,图中经线间隔为20度,③④位于东半球,①②位于西半球。
(2)图中④点位于⑧点的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答案:A 点拨:④位于北半球,大约东经10度左右,⑧点位于南半球,大约西经10度左右,所以,④点位于⑧点的东北方向。
练习五:某人面北而立,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则其位置是:

答案:D 点拨:西经20度对面经线为东经160度,两条经线是划分东西半球界线,划分热带和温带界线是南北回归线。根据经度分布可以判断南北半球,东经区数值增大方向为自转方向,西经区数值减小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A图为北半球,面北而立是面向北极点方向,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前为温带地区,后为热带地区。D图为南半球,面北而立是顺着经线面向赤道方向,符合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
练习六:如下图所示,飞机由甲城飞往乙城,再从乙城返回甲城,其最短航线方向是

A.一直往东飞
B.一直往西飞
C.甲到乙先往西北飞,再往东南飞;乙至甲先往东南飞,再往西北飞
D.甲至乙与乙至甲都先往北飞,再往南飞
答案:D 点拨:两地都位于北极圈附近,且位于两条正对面经线上,最短距离是经过北极的大圆,不论从甲至乙,还是从乙至甲,都必须先向正北飞行,到北极后再向南飞行。
练习七:某科学家从北京(图中B点处)乘飞机沿图中航线(虚线)到北极考察站(A点),走最短距离,则飞机飞行的方向是

A、先向北后向南 B、一直向西北方向飞行
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D、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答案:C 点拨:北半球地球地球自转方向是从A所在的经线到B点所在经线,A点位于B点西侧,行进过程中按照大圆最短原则,运动路线应先向北,然后再向南,即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练习八:读下图回答(1)~(2)题。

(1)从A经极点到B,方向是:
A、先正北再正南 B、东北 C、先正南再正北 D、先东北再东南
答案:A 点拨:经过极点的线为经线,从A经北极点到B,先向正北,到北极点后再变为向正南。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和C同位于东半球 B、B和D同位于西半球
C、A和D同位于东半球 D、A和C同位于西半球
答案:B 点拨:根据自转方向确定0°经线位置,东半球范围是顺着自转方向,从西经
20°到东经160°经线。
二、地图上的方向
在地图上有三种确定方向的方法,一是根据经纬网,二是根据指向标,三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原则。
例题1:下面四幅图中,A点在B点的方向排列正确的是

A.西北、东北、西南、西北B.西北、西北、西南、西南
C.西南、东北、西北、西北D.东北、西北、西北、西南
答案:B 点拨: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甲为北半球,顺着自转方向为东的方向,远离极点方向为向南的方向,所以故A在B的西北方向;乙经度向左增大,为西半球,纬度向北增大,为北半球,故A在B的西北方向;丙图为指向标图,可以用平移法判断,A在B的西南方向;丁图为南半球,顺时针自转,故A在B的西南方向。
例题2:下面是一幅“公路平面略图”,读后回答。

(1)图中公路走向的变化是:由AB的 走向,转为BC 的走向。
(2)图中河流流向的总趋势是从 流向 。
(3)村庄b在村庄a的 方;村庄c分别在村庄a、b的 方和 方。
讲评:此题是一个有指向标的地图,只要将书本旋转至指向标箭头垂直背向自己,就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
答案:(1)东西 西南-东北(2)北 南(3)东北 东南 正南
点拨:本图是带有指向标的地图,需要用平移法,将指向标中心平移到参照物中心即可得出结论。
例题3:四图中P点的位置同时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和我国境内四个条件的是

答案:D 点拨:A、B、C图中的P点位于南半球,只有D图位于北半球,且符合东半球、低纬度和我国境内。
例题4:一架飞机从M点出发,以每小时1100千米的速度向北飞越北极点后继续沿经线圈飞行,8小时后到达地点的地理坐标是( )

A.无法确定 B.50°N,120°E C.40°N,120°E D.50°N,120°W
答案:C 点拨:沿着经线飞行,每小时飞行1100千米,则每小时跨越10个纬度,从北纬60°向北飞行总计80个纬度,到达北极点后在相对的经线上向南运动50个纬度,纬度为北纬40度,经度与西经60度相加为180度,经度为东经120度。
例题5: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洼地的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答案:D 点拨:
(2)如果从山麓登山到E处,最容易登山的方向是
A.西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东北方向
答案:B 点拨:先画出等高线稀疏线路,并用箭头表示方向,本图方向根据指向标为右侧正北。
练习一:读“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经纬网的范围是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2)图中B点的地理坐标是 。
(3)B点位于A点的方向 。
答案:(1)北 西 (2)40°N,80°W (3)东北
练习二:根据下图经线网所示的内容,回答问题。

(1)给各条经线标注“E”或“W”。
(2)A、B、C三点位于 半球(东、西),D点位于 半球(南、北)。
(3)A点在C点的 方向,C点在D点的 方向。
(4)地方时相同的是 和 ,均位于 时区的中央经线上,当C点是6月30日12时,D点是 。
答案:(1)见下图(2)西 北(3)正北 东南(4)A C 西十一区 7月1日9时

练习三:读下图判断,甲地在乙地的:

A.东南 B.西北 C.正南 D.正北
答案:A 点拨:甲点地理坐标为(西经45度,赤道),乙点地理坐标为(西经135度,北纬30度),西经区数字减小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即自西向东的方向,所以,甲位于乙的东南方向。
练习四:有关下图中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A到B点是向西南 B.从C点到D点是先东北后东南
C.A到B与C到D的方向相同 D.A到B与C到D的方向正好相反
答案:C 点拨:地球顺时针方向运动,为南半球,从A到B为先向西南,再向西北,从C点到D点,也是先靠近南极点,然后远离南极点,经线方向也是逆地球自转方向。注意,经线为从南极点出发经过A、B、C、D点的放射线。
练习五:读《地球南北半球的极地俯视图》,图(1)阴影部分表示东半球,图(2)为极地东风带的位置示意图,那么甲地在乙地的( )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答案:D 点拨:(1)图中靠近0度经线处为西经20度,根据经度数值排列可知位于北半球,甲地经度大约为西经135度。(2)图中极地东风带为顺时针方向,判断为南半球,乙地经度为180度。根据经度排列可知,甲地位于乙地的东侧,根据半球不同可知甲地位于乙地的北侧。
三、地图上的比例尺
比例尺:也叫缩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①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2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10000,比例尺变大。
②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12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1-1/4)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120000=1/160000,比例尺缩小。
3、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例题1:将1:1000的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图比例尺为1:2000
B.新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2倍
C.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简略
D.在原图上淮河的长度为10厘米,在新图上长20厘米
答案:D 点拨:将原图比例尺放大1倍,即将比例尺放大到原来的2倍,新图比例尺为1:500,新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4倍,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详细了。
例题2:在1:30000000比例尺的中国地形图上。用尺子量某条河流的长度为21厘米,这条河流是我国的_________。
答案:长江。点拨:河流实际长度为21*30000000厘米=630000000厘米=6300千米。我国长江长度为6300千米。
例题3:在比例尺为1:140000000的世界地图上,量得北京至莫斯科的图上距离为4.4厘米,两地的实地距离是_______公里。把原图比例尺放大到2倍后,新图的比例尺为__________。在放大后的新图上,北京至莫斯科的图上距离是_________厘米。
答案: 6160千米 1:70000000 8.8厘米
点拨:实地距离=4.4厘米*140000000=616000000厘米=6160千米。把原图比例尺放大到2倍后,新图的比例尺为1/140000000*2=1:70000000。在放大后的新图上,北京至莫斯科的图上距离4.4厘米*2=8.8厘米。
练习1:读下列经纬网图,ab、bd、cd、ac四段经纬线的比例尺的大小关系是

A.ab>cd>ac=bd B.cd>ab<bd<ac C.ac>bd>ab>cd D.bd=ac>ab=cd
答案:A 点拨:图上距离相同,但实地距离不同,关系是:ac=bd=111千米*50=5550千米,cd>ab,且cd小于111千米*30,所以,各条线段表示的长度顺序是:ac=bd>cd>ab,比例尺关系正好相反,即ab>cd>ac=bd。
练习2:读下图,回答(1)~(2)题。

(1)上面四幅图中,表示实际范围最大的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答案:B 点拨:图上距离相同,根据比例尺含义,a图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米,b图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c图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d图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所以b图表示实际范围最大。
(2)上面四幅图中等高距相同,则a、b、c、d四处坡度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
A.a=b=c=d B.a>c>d>b C.b>d>c>a D.c>b>a>d
答案:B 点拨:等高距是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实际高差,在高差相同情况下,水平距离越长,坡度越小,所以a、b、c、d四处坡度大小排列为:a>c>d>b。
练习3:读下列四幅经纬网图,完成(1)~(2)题。

(1)以上四幅经纬网图的四幅面积相等,其中实际面积最大的是( )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③区域 D.④区域
答案:A 点拨:低纬度地区实际范围大,跨经纬度大的地区实际范围大,①区域分别跨60个经度和60个纬度,并且在赤道两侧。
(2)四幅经纬网图中,分别绘有两条粗短线,符合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相等的图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④
答案:A 点拨:①位于赤道和经线上,图上长度相同,实际长度也相同。②两条粗线位于北纬60度纬线和经线上,北纬60度纬线长度是赤道(经线圈)一半,图中纬线长度是经线段的2倍,所以实际长度相同。
练习4: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读下图,回答(1)~(2)题。

(1)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 B.阔叶林 C.半荒漠 D.苔原
答案:A 点拨: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主要经过北纬60度以北地区,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2)一列时速为189km的火车,北京时间3月8日20:00从北京直发洛杉矶(两城市图上铁路线长约12.6cm。不考虑途中停车时间),到达终点站时当地区时为3月:
A.11日16:00 B.12日8:00 C.12日16:00 D.13日8:00
答案:B 点拨:列车运行距离为12.6*1500千米,运行时间为12.6*1500/189=100小时,为4天零4小时,列车刚出发时,洛杉矶时间为8日20:00点-(8+8)点=8日4点,到达时间为8日4点+4天零4小时=12日8点。
练习5:读下图,回答(1)~(2)题。

(1)甲地位于
A.大西洋 B.非洲大陆 C.印度洋 D.南美大陆
答案:A 点拨:通过纬度分布判断北部中心点为南极点,地球顺时针旋转,经度为西经区,甲地地理坐标为(西经20度,南纬30度),位于大西洋。
(2)已知乙处的昼长为6小时,伦敦的地方时可能是
A.18时 B.16∶20 C.13∶40 D.14∶20
答案:B 点拨:乙处的昼长为6小时,日出为9点,日落为15点,乙所在的纬线的日落点位于西经20度,计算出0度经线地方时为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