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穿衣服,收拾房间等,孩子自理能力差怎么培养?

如题所述

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事,这是每个家长心中的目标。要是啥事都是父母包办,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孩子没有了依赖,就会自己动手做了。

第一、可以循序渐进地一点一点提出要求。

父母要根据孩子生理发展特点,逐步提出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们可以逐步地指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从要求孩子自己洗脸、洗手、吃饭、刷牙开始,让孩子逐步学习穿脱衣服、鞋袜、叠被子、整理床铺以及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浇花等。

第二、耐心地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教孩子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比如:父母在使用锤子、螺丝刀、钳子等工具时,应该向孩子介绍这些工具的名称、用途、性能及安全使用的方法并鼓励孩子亲自动手试一试。如此孩子自然就明白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再碰到修理任务时就会主动“请缨”。

再比如,吃饭的时候要教孩子正确拿筷子的方法、用勺子的技巧等。同时,要注意为孩子创造合理的条件,比如让孩子用小碗吃饭,用小毛巾擦手等。而在看到孩子吃饭太慢或弄脏衣服时,不要急于去喂他,要指导他自己动手,哪怕开始的时候孩子做得并不好父母也要保持耐心。

第三、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兴趣,鼓励孩子动手。

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时候,父母对孩子不要溺爱包办,要引导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鼓励他们亲手去做。例如,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通过那种积极向上的故事他们自然会产生自我劳动的意识。那么,在培养孩子动手兴趣时作为父母该教孩子一些什么事情呢?父母可以教他如何使用一些家用电器:饮水机、电饭锅、冰箱和洗衣机等。父母还可以在做饭的时候请孩子帮忙打打下手,教他使用各种厨具。而平时如果家里的东西出了小毛病,父母可以鼓励男孩大胆尝试并且协助孩子一起修理好。

第四、给孩子提出要求。

孩子有需求,大多家长都会有求必应,而教育孩子时,家长应该也给孩子提出需求,对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有帮助。比如告诉孩子要在出门前自己穿衣服,穿衣时要注意搭配的问题,当家长提出需求时,孩子会根据家长的要求去做事,这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也能提高他的自理能力。

第五、灌输自我意识。

很多孩子因为家长的过多关注,会认为我的事情就是我爸妈的事情,如果我不会做,我爸妈就必须给我解决,这种不良的思维方式,严重影响孩子的自理能力。改变孩子的坏习惯,家长可以给孩子灌输自我意识,比方自己的袜子自己洗,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不仅能提高他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他的自理能力。


对孩子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孩子表扬鼓励,维持孩子的热情。这样可以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巩固,从而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让孩子从小锻炼自己动手的能力。那么,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家长的依赖程度就会越来越低,自己能独自处理的事情相应就会越来越多。如此,他在离开父母后就什么都不用发愁了。所以,孩子只有早日摆脱依赖大人的习惯,才能迅速成长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7
让孩子参与劳动,旨在培养孩子的劳动自觉,包括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洗脸刷牙、自己整理书包和打扫房间等,这些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最好不要包办,父母还应该让孩子参与家务的打扫,比如帮父母买菜、购买商品和打扫家庭卫生等,从这些小事做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2个回答  2022-08-17
第1点应该让孩子多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第2点经常去让孩子参加劳动,慢慢的培养孩子的能力,第3点让孩子自己独立的去锻炼,慢慢的就能培养自理能力。
第3个回答  2022-08-17
穿衣服,收拾房间等自理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可以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从最简单的洗手、洗袜子开始进行要求,慢慢的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