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有哪些名人事例

如题所述

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交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就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低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得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韩信报分食之恩

《史记》说,韩信小时候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1-27
1、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2、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3、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丝的怠慢。

4、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淡泊,及淡泊名利。不淡薄名利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无法实现远大目标。<a href="baidu:map:maplinkiknow/page.html?iknowflg=1&newmap=1&l=12&t=B_NORMAL_MAP&c=12587702.33,4295062.1&s=dec%26newmap%3D1&t=1337686045860" rel="baidu:map:maplink">鐧惧害鍦板浘</a>
第2个回答  2023-11-27
可参见:《二十四孝》,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