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为何质问月亮圆满?

如题所述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在苏轼因为了避开政治的漩涡去了密州后写的。关于苏轼为什么要质问月亮的圆满是因为政治被冷遇 心里难以掩盖内心的郁愤,才以月亮来比喻自己的处境。

诗人苏轼借景物来衬托人,这首诗是苏轼在中秋节的时候写给弟弟苏辙的,表达了苏轼身处它乡思念亲人的怀念之情,而月亮为什么圆满是在表达自己为什么月亮圆满的时候总要和亲人们分别,表达了此人为自己不能随时陪伴在亲人身边的不满、内疚以及自责。

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之中,月亮总是一个很具有浪漫色彩形容词,很容易给人带来一种联想与启发新月,可以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人们总是会把一些美好的憧憬与愿望寄托给明月。而苏轼则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更加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全诗设定情景清丽雄阔,并以月亮为中心总领全文。体现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困惑及矛盾,和旷达自适,美好乐观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蕴含哲理富有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更能明确的表达出诗人苏轼阔达的胸襟和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豪放洒脱的性格。是词人的正清流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4

     这首词写于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之时,那个时候的苏轼因为跟王安石的政见相左,在朝堂上受到了排挤,于是来到了密州。他本想找一个和弟弟相近的地方工作,但是却没能实现,而这个时候苏轼和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有见过,在中秋佳节之际,接着酒劲苏轼说出了自己心中对于亲人的思念,就有了这首《水调歌头》他也在词的小序当中写出了“作此篇,兼怀子由”。

     在词的上阙,苏轼写出了自己观月的感觉,他拿着酒杯对着天上的月亮,不仅感概:“明月几时有?”而看着天上的月亮,他又想到了天上的神仙,在月宫当中如今是什么年岁呢?自己很想去看看天上的月宫,但是害怕月宫的高寒,还是向往热闹的人间。

      在这一段中,苏轼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借用历来神话传说来描写月亮,他看似在说天上的月宫,其实是将月宫比作千里之外的汴京。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远离朝堂,但是一直对朝廷局势非常关注,也体现出了他在出世入世之中矛盾的心理。

      当我们以为苏轼就怀着这样忧郁的心情结束这首词的时候,他又笔锋一转,开始开解起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自己的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世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月亮也是无辜的啊。苏轼的性格开始开朗的,在埋怨过后,他对于人生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于是他就有了最后的一句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分别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只要亲人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看到同样的一轮明月。

     苏轼通过明月将相隔千里的人结合在一起,在诗中将空间和时间虽小,表达自己内心对于和弟弟团聚的渴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13
因为他是在抒发他的壮志未酬,和家人的分离,希望再次立功的心理。
第3个回答  2019-09-14
他内心愤懑不平,家人无法团聚
第4个回答  2019-09-14
苏轼一生致力于报效祖国,但是祖国当时并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