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戏剧的异同,可分成三个部分来论述:主题和人物、意象与格式、写作手法和故事内容。
首先,在主题上,莎翁的戏剧和中国古代的戏剧有极大的相似度,大多是:反对等级观念,主张平等、谴责战争,同情人民苦难、反对暴君,拥护贤明君主、渴望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主张人性解放和婚姻自由,主张个性解放(中国明代戏曲时出现)。但不一样的是,莎翁的主题中包含有赞美人,蔑视神和尊重理性,注重求实精神、反对封建割据、等主题,中国的戏剧中是没有的,中国戏剧的主题中有思国怀旧,怀才不遇,同情底层妇女及歌颂忠臣义士(中戏着重,莎剧中只是作为配角赞颂),而莎剧没有。特别的是,中戏的主题有极大的部分是同情关心下层人民,而莎剧则是小部分(莎剧中还有资产阶级人物但中戏中没有)。还有中国戏剧宋代出现的理性主义不同于西方的理性主义。中国的理性主义主要要求的是遵守道德伦理、三纲五常及反对享乐,莎剧中的理性是反对愚昧无知和神秘主义。
在人物的塑造中,莎剧和中戏都有塑造类似于封建暴君、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等级制的青年男女,黑暗腐败邪恶的权奸及鬼魂的出场。但相同之中又有不相同之处,莎剧中的暴君多是利用政治斗争篡夺王位的形象(《亨利六世》等),主要是说明加强王权政治的重要性和篡夺王位的危害性,而中戏中则是昏庸荒淫,骄奢残暴的暴君形象。男女主人公的设定,莎剧和中戏也是极大的不同。莎剧中,男女绝大部分是处于平等交流的地位(除
《驯悍记》的结尾处,稍有些男性沙文主义)。在中戏中,男女地位在不同的剧本里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是专制男权下妇女在家庭生活中遭遗弃、受虐待或被典身为奴的生存境遇(如《白兔记》《秋胡戏妻》),另一种是(早期)妇女追求个人的婚姻幸福,敢于冲破束缚,独立自主,果敢壮烈,不畏权势或表现了妓女从良(婚姻),为获得做人的尊严而进行斗争等形象(如
《西厢记》《汉宫秋》
《救风尘》);(晚期)1)战场上的女英雄(梁红玉、杨排风、樊梨花等);2)在爱情婚姻问题上表现出强烈、鲜明的个性特征(刘金定、穆桂英、东方氏等)。男性形象也分为三种1、意志不坚定,胆小文弱的书生形象(王文举
《倩女离魂》);2、酒肉为食,粗鄙无知的男性形象(孙华
《杀狗记》);3、威风凛凛,豪迈勇猛的将军形象(关羽《单刀会》)。
其次,在意象的使用上,莎剧和中戏也有不同之处。在莎剧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把青年的美丽与炽热的爱情看成黑暗世界里耀眼的太阳光和星光。主导的意象是光,表现为各种形式:太阳、月亮、繁星、火、电、火药爆发的闪光和美与爱的折光。与此对照的是夜、黑暗、云、雨、迷雾和烟尘。如:1) 用老凯普莱特引用的许多意象以光的概念,说明爱情、青春和美丽,以浮云蔽日说明忧愁与悲哀。他告诉帕里斯说,在舞会的夜里,帕里斯将在老人家里见到: 灿烂的群星翩然下凡,把黑暗的天空照亮。 当他看见朱丽叶哭泣,误认为是为了表兄提伯尔特的丧生而哭泣时,他的话语也引用光明窒息在黑暗中的同类自然意象;3)朱丽叶说:“恋爱的使者应当是思想,因为它比驱散山坡上阴影的太阳光还要快十倍。” 。朱丽叶急切盼望黄昏早临并“迅速带来黑暗的夜”,微光荡漾,黑暗变为黎明,直到: 快乐的白昼翘首云雾弥漫的山巅, 于是形成了恋人离别的主题,临别时,罗密欧对朱丽叶所作的痛苦回答,指出了天亮和他们悲伤的对比: 天越来越亮,我们的心情却越来越黑暗!¹ 莎剧中使用的多是具象的意象,直截了当的说出作者想引喻的事物。如“天上两颗最灿烂的星星因为有事到人间,特请朱丽叶的眼睛来顶班”。中国戏剧中则多是用隐喻的手法间接的表达作者的意图,正如刘勰在
《文心雕龙》中所说:中国的意象是运用想象,幻想所创造的具体,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1)如用“花开花落”来隐喻女主人公爱情之路的跌宕起伏(《西厢记》);2)从牡丹和桃花的具体形态出发,用花的美艳姿态写女主人公的美貌和性格气质(《西厢记》
《牡丹亭》)²;3)用自然环境的景色,如后花园等,来描写人物的年岁,心境情感等。如
《紫钗记》中小生在花园中的“春日言怀”:椒花媚晓春,柏叶传芳蕴。灵池冻释浮鱼阵,上苑阳和起雁臣。——表达的报国之感。与霍小玉和母亲郑夫人游后花园时,郑夫人一出场便唱到:春正娇,愁似老,眉黛不掀重扫。霍小玉则唱道:尽日深薕人不到,眉画远山春晓。一个诉说的是年华逝去,春愁已老,另一个则表明风华正茂,春愁正晓。³4)《西厢记》红娘游走在后花园的曲径幽深处,暗喻的是崔张两人爱情之路的百转千回。
剧本的写作格式是莎剧中最不讲究的,莎士比亚不遵守传统的“三一律”,剧本时间跨度长,地点变化多样,人物言辞有时优雅,有时粗鄙。中国古代戏剧则是严格要求有相同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每一折戏用一个宫调(元杂剧还要求有题目正名)。
最后,在戏剧的写作手法上,一是莎剧和中戏有时使用了双线结构,如莎剧的
《哈姆雷特》,中戏的《琵琶记》
《梧桐雨》,二是在一些剧本中都采用了“巧合”来造成最后的结果,如莎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戏的
《风筝误》。三是莎剧和中戏中都使用了道具这一手法,如莎剧
《奥赛罗》中的“手帕”,中戏《长生殿》的“钗盒”,且道具从出现后,就一直贯穿到底。
莎剧和中戏在故事内容中,大多来源都是历史战争、民间故事、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古代戏剧题材等,如莎剧的《特洛伊罗斯与西达》,中戏的《莺莺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