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发生婚外情,难道真的是为了真爱吗

如题所述

说实话,对于婚外情我认为在现在这个开放的21世纪已经深入大众心理了,在我看来婚外情不排除真爱。




大家普遍来说是比较痛恨的,为什么这么理解?因为都是已婚状态了,结婚是为了什么,是因为爱走到一起,结婚证也是两个人在一起的证明;说到底还是因为远古时代的儒家文化影响,已经在我们长辈心目中根深蒂固,儒家文化要求女人必须遵从“三从四德”的理念,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是没有被更新,所以只要当女人一旦结婚了出现了婚外情都会被别人说成水性杨花,不知检点等等之类的话。

当然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部分人结婚不见得是因为爱在一起,物质需求远远大于精神需求,比如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就拿我们深圳公司的销售经理来说吧!他在深圳也算是业绩还可以的,在公司上班有五年了,可谓是公司的老员工,由于业绩不错,导致公司人手不够,那人力资源部在深圳招人,当时有个深圳的女孩子来公司应聘,据说长得还可以又年轻,原则上应该是我们北京的HR去面试,但由于我们距离原因,当时直接让深圳经理面试了,后来就这样成功的在深圳办做了销售助理,其实就是经理的助理,来公司没到三个月的时间,上周我们去桂林旅游,可能表现过于明显,导致大家甚至整个公司现在都知道了他们的情况。(双方都结婚了,重点在于销售经理已经有孩子了)


话说这个女孩子现在也就23岁,毕业估计也就一年左右的样子,但是早早的就结婚了,都说年轻就是资本果然没错,爱收拾爱打扮又年轻,那天我们一起吃饭,我们玩的比较嗨,她说很喜欢经理,对她无微不至细心体贴,关健能满足她任何要求,最起码这是她的老公做不到的,难道我会否认这不是真爱么?

是的也许听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认为,这小女孩太轻浮太容易满足了,其实不然,她没什么错的;我的看法是当你有了条件才可以谈感情,但是一切没有物质基础的感情除非家里有很硬的背景或者家里条件很好的状况下,这样的感情才会不出现破裂,因为生活都是灿米油盐酱醋茶,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条件,谈其他的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

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爱的权利,难道说婚外情就不会有真爱么,不不不,一生过这么短暂,为什么不允许我们追求幸福,我们来这个世界短暂几十年,只要对得起自己的真心,但是不要违背本心,这样也不浪费白白来这个世界一趟。
所以说对于我来说,我的答案绝对是支持的,当你发现自己的那个人不是你所追求的那样,为什么要束缚自己勇敢追求真爱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6

【首先,红尘中没有真情真爱,详情请网络搜索《论悠缘草所谈的真情和真爱》;其次,传统婚姻家庭是苦海,婚外情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参考文章如下:】


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婚外滥情
折磨妻子长达40年

雪峰按语:古今中外,家庭悲剧不断上演,从偏僻的农村到繁华的都市,从文盲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从普通市民到官场商场文化场名人,处处演绎着家庭导致的悲剧,事实胜于雄辩,人类应该对家庭这种生活模式来一次深刻的思索和探讨。
是的,古今中外不乏美好婚姻和美满家庭,但从比例上讲,美好婚姻和美满家庭在婚姻家庭比例中所占份额太小,更多的是破碎和伤心及悲剧。少数事例的成功幸福不能掩盖绝大多数的失败不幸。
人类应该探索一条新的生活模式,这个模式应该避免悲剧的产生,使最大限度的人们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开心、快乐、自由和幸福。
我说过,家庭中的悲剧原因不在于丈夫或妻子或其他成员,而在于家庭这种生活模式(程序)有问题。不解决家庭这种生活模式,再伟大的人也会成为悲剧性人物,更何况普通大众。
从下面这个事例中我们能获得些什么启示呢?


2008-03-23


国际在线3月23日报道
维迪亚?奈波尔(SirVidiaNaipaul)是当代世界文坛最为知名的小说家之一,2001年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日前,一本由奈波尔委托他人写就的传记首次向外界披露了他的婚姻生活:他曾与情妇、妓女胡来,并因此使妻子饱受精神折磨长达四十年,最终郁郁而终。


维迪亚.奈波尔与情妇玛格丽特

传记首次披露诺奖得主私生活

现年75岁的奈波尔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是印度婆罗门的后裔。他自小生活在现今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后来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写出了一系列作品,并获得了英国文学的重要奖项之一:布克奖。2001年,奈波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尽管奈波尔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他的私生活却是一团糟。根据一本最新出版的传记披露,奈波尔曾因找妓女寻欢作乐和大搞婚外情,让妻子帕特丽夏?奈波尔在精神上饱受折磨长达41年,直至郁郁而终。

这本传奇是由奈波尔本人聘请著名作家弗里奇撰写的,名为《事实真相》。弗里奇曾为19世纪英国著名军官、著名探险家弗朗西斯?扬哈斯本德写过传记。奈波尔请弗里奇将这段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如实记录下来,内容可以涉及一切隐私,可以参考他曾写过的一切书信、文章,甚至可以翻看帕特丽夏的24本私人日记。而这些日记,据称就连奈波尔本人都未曾读过。就是这本传记,首次揭开了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私生活。

不幸从新婚开始

1955年,帕特丽夏嫁给奈波尔。然而这段长达41年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毫无甜蜜可言:奈波尔甚至不肯为帕特丽夏买一枚婚戒。

新婚后第三年,奈波尔开始出轨。"1958年夏天,奈波尔开始找妓女寻欢作乐。他在当地报纸上找妓女的电话,趁着帕特丽夏下午在一所学校教书的时候与妓女鬼混。"

然而,所有这一切帕特丽夏都默默地承受着,因为她太爱奈波尔了,爱得难以自拔,有的时候她甚至不是一位妻子,而更像是奈波尔的厨师或者佣人,精心地照顾着他。面对感情上的痛苦,帕特丽夏总是选择用镇静片麻痹自己。

不过帕特丽夏的容忍并没有换来回报。1972年,这段婚姻更加岌岌可危,奈波尔有了情妇----已婚英国阿根廷混血妇女玛格丽特?古丁。他们时常躲开帕特丽夏外出游玩,从此帕特丽夏与奈波尔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开始分居。

 拿和妓女鬼混当谈资

帕特丽夏在她的私人日记中曾倾吐过心中的不快,从这些内容也可大致了解到与奈波尔的婚姻有多么不幸。一则日记这样写道:"维迪亚(奈波尔)告诉我,自1967年起他再也享受不到和我做爱的乐趣。他对我说,我不像是一位作家的妻子,倒像是一位公务员的妻子,侍候着比自己地位高的丈夫。"对于这样的记述,奈波尔如今深深地意识到他对待帕特丽夏有些残酷。"我解放了自己,但却毁了她。"

1994年,奈波尔在接受一家杂志专访时高调地向记者吹嘘:他时常在伦敦找妓女寻欢作乐。奈波尔的私事被媒体传得沸沸扬扬。那时,帕特丽夏因为癌症刚刚接受了乳房切除手术,正处于治疗的最关键时期。获悉这一新闻后,帕特丽夏顿时失去了所有的精神支柱,变得郁郁寡欢,从此身体再也没能恢复。两年后默默去世。

对于这一切,奈波尔现在想来非常后悔,对帕特丽夏感到非常愧疚:"我想,是所有这一切毁了她,她彻底崩溃了。她一直饱受折磨,可以说是我杀了她,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妻子去世后立即再婚

在帕特丽夏被诊断出患上乳腺癌时,奈波尔对她的病情毫不关心。"那时我正专心撰写《印度:当今的百万哗变》一书,满脑子全是写作,医院对我来说是个嘈杂的地方......那天下午我不得不去了趟医院,但帕特丽夏不见了......最终我找到了她,当时她坐在轮椅上,疲惫无力、情绪低落,看起来非常痛苦。她在孤伶伶地等我来看她。"

在帕特丽夏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时,情妇玛格丽特以为和奈波尔的爱情终于可以正名了,然而奈波尔却结束了他们的关系,因为他爱上了另一名女子:离异巴基斯坦记者娜迪拉。就在帕特丽夏去世6天后,奈波尔安排娜迪拉飞到他家中,两个月后他们举行了婚礼。

曾经的挚友相继出书"声讨"

事实上,奈波尔不仅将爱情搞的一团糟,他还亲手扼杀了一生中最珍贵的友情。以至于虽然他在文学上获得极高的造诣,却在文学圈子中不太受欢迎,不少文人认为他高傲自大、粗蛮无礼、性格冷酷。

美国小说家保罗?瑟洛克斯是奈波尔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当他们最终闹翻时,保罗曾写书披露了他们的友情和闹矛盾的经过。书中,保罗称奈波尔"不招人喜欢"、"性格有缺陷"、"冷酷"。

黛安娜?阿瑟尔是一名英国编辑,曾帮奈波尔出书,1975年他们闹翻。黛安娜后来在她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再也不喜欢奈波尔了。"

维迪亚.奈波尔的相关作品介绍

《米格尔大街》1959年

《神秘的按摩师》1957年

《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1961年(成名作)

《印度:受到损伤的文明》1977年

《幽暗国度》1981年

《大河湾》1979年

《效颦人》1967年

《游击队员》1975年

《在自由的国度》1971年(获得布克奖)

《在信徒中间》1981年

《超越信仰》1998年

《寻觅中心》1984年

《神秘的新来者》1987年

《印度:当今的百万哗变》1990年

《世俗之路》1994年(旺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4-26
也有为了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