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启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
1、思定位
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可以从素养和学科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素养的角度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作用在学科意义上的呈现;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与学科价值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科的沃土,也不能抛弃基础性的育人价值。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植根于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关注学生基础素质培育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2、思评价
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是可评价的,成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选拔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学科核心素养所讲的“素”,应该是一个量与质结合的因素。而各种评价与测量所构成的量化指标,最终归结为基于学科教育目的所实现的教育成果定性认识。我们要培育的那个教育对象,在经历了课堂之后,能够成为具备核心素养的人。
3、思实施
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来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也需要学生更新学习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其关注的焦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向了素养,其根本的意义就在于教学活动变成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时刻体现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关切;学生的学主要体现为通过参与课堂呈现素养提升。以这一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过程,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是教与学的综合,也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素养的提升。
二、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方针
我国基础教育在现阶段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制定,正是为了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发布会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各个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六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素养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个基本要点。其中,人文情怀的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学会学习”素养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三个基本要点。
2、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确定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各学科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学科特质而又含有跨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能体现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成就,集中体现学科育人的价值。各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要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3、落实和测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
落实和评价学科教育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达成度,需要结合各学科内容制定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界定并描述了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或者结束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时,应该具备的各种基本素养所应该达到的水平。
4、探索课堂转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把各个学段的培养要求落实到单元教学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中。为此,要实现学科教和学的方式的变革,探索课堂教学的转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