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如题所述

《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作品简介
据文献说,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也说:《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
《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遗漏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7
“春秋”的第一层含义

在古代“春秋”代表季节没错,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春秋”两个季节其实代表的是一年,而非“春、夏、秋、冬”代表一年,所以《春秋》书名的意思是“一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鲁国的史官,将编年体史书命名《春秋》其实是有深层含义在里面的。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历法》当中解释说:“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季),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

《说文解字》解释说:“年,熟谷也。”也就说,古代,以谷物成熟表示一年。古人在春天开始耕田种地,秋天谷物成熟收获,万物也开始凋零,一年就这样结束了。所以,古代的“秋后问斩”也有秋后万物凋零的意思,在秋后国家可以进行刑罚杀戮了。

寒蝉

我国还有一个成语典故叫“不知春秋”,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早晨出生的菌类不到天黑就死去了;蟪蛄(寒蝉)春天出生到秋天就死了,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所以,先秦时期的“春秋”代指一年的时间。

此外,先秦时期纪年方式和后世也有所不同,当时还以“春、秋、冬、夏”作为四季顺序。例如《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墨子·天志中》“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天壤山川之故祀。”,《管子·幼官》“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等等。

“春秋”的第二层含义

用搜索引擎搜索“春秋”两个字,往往会得到“春秋战国时期”或者孔子编撰的儒家经典《春秋》一书。从孔子编撰《春秋》开始,后世的史官,往往会在书名后面加上“春秋”,已经成为古代史书的代名词。在我国历史上除了孔子编撰的《春秋》一书外,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以及《吴越春秋》等书籍。这些古典书籍都是以“春秋”来命名,其实就可以看出这些书籍都是古代的史书,非一般文学著作。

春秋左传

晋代杜预在《春秋左传序》当中说:“‘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春秋》是鲁国史记的书名。在《周礼》里有专门负责记载历史事件的史官,掌管记载周王室和诸侯国以及四方的事情,传达四方的意志。各个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史官记载本国的事情。大的事情写在简册上,小的事情就记载在简牍上。《孟子》说:楚国的国史名字叫《梼杌》(已亡佚),晋国的国史名字叫《乘》(已亡佚),鲁国的国史名字叫《春秋》,其实他们是一回事,只不过对国史的称呼不同罢了。

在秦朝统一六国前,本来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官记录各自的历史,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为了书同文,车同轨,各国的书籍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在各国的史书当中,只有鲁国的史书也就是孔子编撰的《春秋》被保留下来了。所以,后世史学家往往把《春秋》作为古代史书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