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质感,素描质感该怎么表现出来

如题所述

一、质感是指造型艺术形象在真实表现质地方面引起的审美感受。

在绘画、版画、雌塑、摄影等艺术中,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明暗及相应的笔触、刀法、用光,可以真实地表现出对象所具有的特殊质地,如皮肤的柔嫩或粗糙、首饰的光泽、玻璃的透明、钢铁的硬重、丝绸的飘逸等等,使人产生逼真之感。

质感是作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罗丹的雕塑《思想者》,裸体男子浑身的肌肉紧张地加入了思索。质感又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需要艺术家娴熟地掌握本艺术门类的媒介特性和技巧手段才能表现出来。

质感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写实的,重视对细部惟妙惟肖的真实表现,一类是写意的,重况整体的质感,如齐白石笔下的虾、蔬菜,又如套色木刻等。

二、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质感

一)陶制品的质感表现

陶制品的质地一般较为粗糙,可以用稍软的铅笔以粗松的线条铺色调,中间色调变化丰富应着力刻画。深色陶制品暗部及光较弱,要注意处理暗部色调的虚实关系。画暗部色调时要分层加色,用力不要过重,避免形成笔迹反光而影响质感的表现。

二)布类、呢料的质感表现

布类一般以多层次线条,在反复排列中组成富于变化的色调予以表现。布纹的明暗层次不要一次画到位,否则易显单薄和生硬。要注意布纹的结构关系和因转折而产生的色调虚实变化,这往往是布料的粗细、厚薄等质地表现的关键所在。

呢料与布料相比显得厚而重,质地较粗,反射光弱,起纹理转折给人以厚重感。深色呢料明暗的反差弱。表现呢料质感一般多用软铅笔,线条粗松,依靠线条的多次重复组织色调,并注意控制明度范围。

三)玻璃的质感表现

玻璃器皿是光洁度很高的物体,它能透光性,也有不全透光的质地。高光在不透光部分显得特别明亮,其透光部分受环境色影响呈现微妙的变化。因其透明性,高光周围的色调往往比背光部分的明度稍低。

玻璃的透光力与反射力是成反比的,即透光力越强,反射的明暗越不明显,反之则越加明显。明确这一规律对把握玻璃的质感很有帮助。

四、金属的质感表现

光洁度高的金属物体,对光具有高反射性质,其无论对光源或环境的散光,都能予以较充分的反射,因而无论是高部或暗部都可能出现高光。其形状、位置和亮度各有不同,但仍以对光源的反光最强。

从整体上讲,他仍有着明暗变化的一般规律,色阶层次往往较为清晰。深入刻画时多以硬铅笔为主,线条要细腻,有力度。

五、绒毛的质感表现

绒毛材质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蓬松、柔软、厚密,形状各异。绒毛质感的表现虽然复杂但都有规律可循,需要用各种不同长短、弧度及形状的线条来描绘。

用抹布或者大拇指对上过调子的地方(特指要画毛绒的地方)进行揉擦,等有了一定的朦胧度后再在上面添加一些小线条就可以,不要太用力,只需蜻蜓点水即可。

六、皮肤的质感表现

画青年人皮肤时,要抓住人物的动态、气质、神情和眼神,对人物本身的特点略微夸张的表现一下。年轻人的五官要刻画细腻,由其是眼睛要有神,整个效果得显出体积。不同职业的人物出不同的感觉。

画中年人皮肤时,人的面部肌肉会随着松弛,不会像青年人或者小孩子那般饱满细腻。气质上开始发生变化,包括发型、皮肤等等。所以,中年人基本都用比较浑厚的调子去表现稳重。皮肤开始有所松弛,脸部起伏开始多变。

画老年人皮肤时,笔法不要太紧,用浓度高的铅笔或者炭笔轻轻地上调子,之后用纸蹭出暗面。老年人皮肤比较松弛,所以在用线的时候放松,有些地方的肌肉可能会下垂,老人脸上的皱纹画起来其实很像画静物时的衬布。

扩展资料:

质感在造型艺术中则把对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把握的真实感称为质感。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如空气、水、岩石、竹木等;而经过人工的处理的表现感觉则称人工质感,如砖、陶瓷、玻璃、布匹、塑胶等。

不同的质感给人以软硬、虚实、滑涩、韧脆、透明与浑浊等多种感觉。中国画以笔墨技巧如人物画的十八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为表现物象质感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而油画则因其画种的不同,表现质感的方法亦很相异,以或薄或厚的笔触,画刀刮磨等等具体技巧表现光影、色泽、肌理、质地等等质感因素,追求逼肖的效果。

而雕塑则重视材料的自然特性如硬度、色泽、构造,并通过凿、刻、塑、磨等手段处理加工,从而在纯粹材料的自然质感的美感和人工质感的审美美感之间建立一个媒介。

质感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效果,多为冷色系,金属感。质感通常指做工精细,冰冷且艺术的感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