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里面的倒牛奶事件具体解释一下

为什么不把牛奶降价或者是自己喝呢??
以前有人说物以希为贵。作为牛奶主人都希望降价后自己宿存的牛奶更多,都应该不会把自己的牛奶倒掉啊,(让别人倒掉)?自己的牛奶不就可以卖更多钱了吗?

经济学里面的倒奶事件就是在2015年元旦刚过,河北部分地区爆发了因企业拒收鲜奶而导致奶农出现杀牛和倒奶的事件。在此之前,青海、山东等地区也发生奶农倒奶、杀牛事件。

倒奶事件背后的原因就是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其一般特征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工人急剧增多,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物价下降,现金奇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个别企业的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但整个社会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比例失调。

这种生产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不是说生产出来的东西超过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比,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扩展资料:

本质特征

1、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市场经济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2、经济危机使企业倒闭,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矛盾又重新激化,这必然再一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3、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倒奶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1

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于生产的普遍相对过剩,多数产品都出现了滞销现象,由此引发了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为了应对空前严重的危机,维持产品的价格,美国农业资本家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从经济背景来看,当年美国发生倒奶事件是在经济发生严重危机的背景下出现的,经济出现了大衰退,大批企业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人们生活困顿,社会动荡加剧,倒奶事件乃是经济危机严重到一定程度的一种体现。

扩展资料:

导致美国当年发生倒奶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全面的生产过剩危机,而导致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存在着的尖锐矛盾。

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的产物,经济危机及由此产生的生产相对过剩和消费相对不足的现象自然无法避免。

从倒奶主体来看,当年美国倒奶事件的主体是农业资本家(农场主),他们大多有着庞大的生产规模,对牛奶价格有着很强的操控能力,他们之所以要倒掉牛奶,并不是牛奶卖不出去,而是为了维持牛奶的高价以及自己的高收益而有意为之的理性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专家:中国奶农倒奶与资本主义倒奶有本质区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20

奶源地接二连三出现“倒奶杀牛”事件,对奶农而言,是一种现实的无奈;对社会来说,则无异于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说到底,部分奶农“倒奶杀牛”是一种产业转型的阵痛,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应该加快中国奶制品行业转型升级,其核心有二:一是确保安全,二是提升品质。

借鉴国外经验,地方政府此时应该出手帮一把,引导散户建立合作社,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聚零为整,改善奶牛养殖的环境和技术,提升牛奶品质,才能帮助奶农走出当前的困境。


扩展资料:

原因剖析:资深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目前来看,这种情况不是很严重,如果到2015年国内原奶价格继续往下跌,而国内的库存还将一直处于消化期的话,认为可能会出现一个比较严重的、局部性的倒奶情况。

整体来看,2014年全年国内并没有出现严重倒奶现象,只有青海等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情况,说明企业还在继续收奶,但是中小乳制品企业,包括一些地方乳企已经扛不住了。

因为喷粉入库需要占用资金和库存,小企业容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迫于无奈收奶积极性就下降了,即便有些区域性奶企还在收奶,但也是力不从心,所以整个收奶量就是减少了。

这种情况持续到2014年底的时候,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乳企用来收奶的资金大约占用了企业几十亿的资金,因此部分大企业、龙头企业也开始减少收奶量,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在2014年底、2015年初的时候部分地区出现了倒奶现象,有些养殖户也因价格问题开始跟企业谈判了。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过去中国奶牛养殖业以散养为主的模式和体系被彻底打破了,直到今天,国内奶牛养殖业一直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散户在不断退出,规模化尤其是大规模化养殖开始快速发展,产奶量持续攀高,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方式以及养殖成本的攀升导致国内原奶平均价格不断高涨。

2013年的“奶荒”又造成企业通过奶粉补充库存的情况,国内原奶不够,企业就将注意力放到了国外,那么进口奶粉自然就多了起来。

也就是这一年,国内乳品市场与国际市场开始全面接轨,接轨的程度取决于企业使用多少进口奶粉作为产品原料,而事实上2013年的“奶荒”大大推动了接轨进程的加快,促使企业尽可能用国外奶粉生产产品。

到2014年问题就出现了,由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出现了过快的接轨,国际市场正好赶上原奶价格大幅下降,供过于求的局面,所以就传导到国内造成国内原奶价格出现下降,国内供过于求的状况也开始凸显。

在这过程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还在收奶,卖不出去就喷粉入库,最终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倒奶事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8-20

倒奶事件:2015年元旦刚过,河北部分地区爆发了因企业拒收鲜奶而导致奶农出现杀牛和倒奶的事件。在此之前,青海、山东等地区也发生奶农倒奶、杀牛事件。

中国多个地区出现奶农“倒奶杀牛”事件,不仅是青海、山东、河北、内蒙古等主产区,就连江苏、广东等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现实是,在山东鲜牛奶价格最低的时候,一公斤奶还不到一块钱,甚至还没超市里的矿泉水贵。

扩展资料

倒奶事件出现原因

资深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目前来看,这种情况不是很严重,如果到2015年国内原奶价格继续往下跌,而国内的库存还将一直处于消化期的话,我认为可能会出现一个比较严重的、局部性的倒奶情况。

整体来看,2014年全年国内并没有出现严重倒奶现象,只有青海等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情况,说明企业还在继续收奶。但是中小乳制品企业,包括一些地方乳企已经扛不住了。

因为喷粉入库需要占用资金和库存,小企业容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迫于无奈收奶积极性就下降了,即便有些区域性奶企还在收奶,但也是力不从心,所以整个收奶量就是减少了。

这种情况持续到2014年底的时候,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乳企用来收奶的资金大约占用了企业几十亿的资金,因此部分大企业、龙头企业也开始减少收奶量,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在2014年底、2015年初的时候部分地区出现了倒奶现象,有些养殖户也因价格问题开始跟企业谈判了。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过去中国奶牛养殖业以散养为主的模式和体系被彻底打破了,直到今天,国内奶牛养殖业一直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散户在不断退出,规模化尤其是大规模化养殖开始快速发展,产奶量持续攀高,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方式以及养殖成本的攀升导致国内原奶平均价格不断高涨。

2013年的“奶荒”又造成企业通过奶粉补充库存的情况,国内原奶不够,企业就将注意力放到了国外,那么进口奶粉自然就多了起来。也就是这一年,国内乳品市场与国际市场开始全面接轨。

接轨的程度取决于企业使用多少进口奶粉作为产品原料,而事实上2013年的“奶荒”大大推动了接轨进程的加快,促使企业尽可能用国外奶粉生产产品。

到2014年问题就出现了。由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出现了过快的接轨,国际市场正好赶上原奶价格大幅下降,供过于求的局面,所以就传导到国内造成国内原奶价格出现下降,国内供过于求的状况也开始凸显。

在这过程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还在收奶,卖不出去就喷粉入库,最终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倒奶事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8-20

2013年的“奶荒”造成企业通过奶粉补充库存的情况,国内原奶不够,企业就将注意力放到了国外,那么进口奶粉自然就多了起来。也就是这一年,国内乳品市场与国际市场开始全面接轨,接轨的程度取决于企业使用多少进口奶粉作为产品原料,而事实上2013年的“奶荒”大大推动了接轨进程的加快,促使企业尽可能用国外奶粉生产产品。

到2014年问题就出现了。由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出现了过快的接轨,国际市场正好赶上原奶价格大幅下降,供过于求的局面,所以就传导到国内造成国内原奶价格出现下降,国内供过于求的状况也开始凸显。在这过程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还在收奶,卖不出去就喷粉入库,最终造成了倒牛奶事件。

扩展资料

倒奶事件其实是延续罗斯福新政中政府主导收购农产品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也可能导致错误的市场信号,诱使奶农继续过量生产。牛奶场的规模反而违背市场现实继续扩张,被收购的奶制品因过量而产生浪费,而这种浪费的代价是由全社会来承担的。

为了避免这种“社会的浪费”,可以借鉴全球最大的牛奶大国新西兰的经验,新西兰政府早在1984年就取消一切针对奶牛的补贴,引导奶农购买商业保险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

虽然中国针对奶牛的商业保险也有些年头了,甚至不少地方政府也进行了补贴,但还是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开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倒奶事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