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于安澜先生纪念集目录的部分内容,展示了他广泛而深厚的学术贡献和生活经历。
自传部分,记录了先生的个人历程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汉魏六朝韵谱》重印跋,是对这部经典之作的再评价和重要修订,体现了他对学术的严谨与执着。
作为文艺师友和学者,“文艺师友 学者风范——记于安澜先生与我的忘年交”,讲述了与先生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在学术领域的示范与影响。纪念会上的书面发言——“怀念于安澜先生”,表达了对先生的深深怀念和敬仰。
先生的点滴事迹被记录在信件中,如“我所知道的于安澜教授二三事”,通过亲历者的视角,展现了他的为人与学问。还有“我与恩师于安澜先生”,体现了师徒间的真挚情感。
学人书家的双重身份,“学问安身心 艺术慰平生——记学人书家于安澜先生”,揭示了他在艺术与学术领域的深厚造诣。淡墨书写的人生——“浓笔淡写人生——记书法家于安澜先生”,则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诔文寄托了对先生的哀思,“于安澜先生诔”,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情缅怀。父亲的形象永远活在家人心中——“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是对家族记忆的深情回顾。
纪念先父诞辰的篇章,“父亲的勤与俭——纪念先父于安澜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展示了先生的家风与人格魅力。而对于他的学术成果,如“评《汉魏六朝韵谱》和校改本《汉魏六朝韵谱》评介,深入探讨了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从语言学到历史分期,“关于近代汉语语音史的分期问题”和“隋唐五代汉语诗文韵部史分期简论”,展现了先生在语言学领域的深度研究。同时,先生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如“中古诗文用韵考研究方法的进展”。
在文字、艺术和语言的交融中,“晚清江淮官话与《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韵母系统”,展示了先生的跨领域洞察力。对国画、陶符与汉字起源的探索,如“国画、陶符与汉字起源”,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
先生的学术观点,如“‘转注字也是半形半声的字’——于安澜先生‘转注’观的启示”,对汉字研究具有启发意义。此外,他还对一些具体汉字和语法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如“说‘爪’”和“助动词‘会’字解析”。
先生的研究深入到方言研究,“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揭示了语言的演变规律。而对现代方言差异的研究,如“现代汴洛方言的内部差异与宋明移民”,体现了他对地方文化的关注。
在绘画艺术方面,“‘绘事后素’新解”和“从《画论丛刊》看于安澜先生的画学思想”,展现了先生的艺术见解。最后,“于安澜先生传略”和“于安澜先生年表”,是对先生一生学术与生活的全面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