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校史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校徽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首批高校之一。
  1940年创建于延安,定名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后转战华北,更名为华北大学工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北京,与著名的中法大学合并,1949年11月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型的、正规化的重工业大学,担负起为重工业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后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52年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指定北京工业学院为国防院校,北京理工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国防院校。
  曾用名:
  延安自然科学院、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工业学院
  [编辑本段]【校训】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编辑本段]【校徽】

  校徽周围标明了由赵朴初题字的“北京理工大学”中文字体及英文翻译。
  校徽中心的标志以“培养人才、培育和平”立意,同时表现青青校园的人文气息。标志根植于中国教育的传统文化,整体造型为顶天立地的大树形,以“树人”表达教育的理念,同时寓意栋梁之材。
  发展国防科技是学校的使命,也是学校的特色,发展国防科技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保家卫国,是为了和平。标志最下方是勇猛的鹰,展翅高飞,到顶端演变成口衔橄榄枝的白鸽,寓意和平是建立在自己强大的基础上,热爱和平是学校永恒的追求 。
  标志以大树和白鸽为显形,标志主色为绿色,突出表现学校的人文气息,而冲天白鸽的昂扬气势,象征学校不断进取,不断发展。
  标志下方的宝塔山和延河大桥以及1940的字样,表示北京理工大学源自1940年由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北京理工大学是“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其前身是1940年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著名的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先后担任院长。1950年9月,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三个系并入学校,中法大学建于1920年,是我国建立较早的著名大学,它的加入大大加强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力量。1952年1月1日启用新校名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4月2日,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1939年5月-1939年12月),延安
  1939年5月在南门外杜甫川,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
  延安自然科学院(1940年1月-1943年11月),延安
  1940年1月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改名延安自然科学院
  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1943年10月-1945年12月),延安、张家口等地
  1943年10月延安自然科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成为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
  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1946年1月-1946年12月),张家口、辗转华北办学
  1946年1月 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与晋察冀边区工业职业学校合并成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
  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1947年1月-1947年11月),河北省建屏县(现名平山县)
  1947年1月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晋察冀边区铁路学院合并成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
  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1947年12月-1948年8月),河北井陉
  1947年12月 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其他系科调走(其中原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于1947年3月参与组建北方大学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
  华北大学工学院(1948年9月-1951年12月),河北井陉,北京
  1948年9月 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
  1949年11月 华北大学工学院(高职部)--> 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现北方工业大学)
  1950年9月 华北大学工学院<--中法大学本部及数理化三个系
  1951年12月 华北大学工学院<--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曾叫中央工业专科学校)航空科
  北京工业学院(1952年1月1日-1988年4月1日) 北京
  1952年8月 北京工业学院(采矿系、冶金系)-->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
  1952年8月 北京工业学院(有色金属方面学科)-->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1952年8月 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2年11月 北京工业学院<--东北兵工专门学校部分系及教师学生
  1961年7月 北京工业学院(火炮、自动武器、炮弹等专业)-->太原机械学院(即华北工学院,已更名为中北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1988年4月2日至今) 北京
  1988年4月北京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历史上孕育了多所高等学校,是国内若干所重点大学组建的重要源头:
  1949年北京理工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抽调高职部成立今北方工业大学,
  1952年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学院)抽调航空系组建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2年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学院)抽调采矿系、冶金系参与组建今北京科技大学,
  1952年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学院)抽调有色金属方面学科参与组建今中南大学,
  1961年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学院)抽调火炮、自动武器、炮弹等专业援建今中北大学。
  [编辑本段]【国防定位】

  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一直受到国家重视和支持。是“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北京理工大学一直立足国防事业,是我国高技术人才尤其是国防高级人才的摇篮。
  1949年8月,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迁京,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为重工业建设和发展服务。
  1950年,华北大学工学院面向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四个地区第一次公开独立招生。以本科为主,学制定为五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制大学。
  1951年3月,为建设好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型的、正规化的重工业大学,担负起为重工业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重工业部将北京机床总厂的第一分厂,调配给学校作实习工厂。
  1952年3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下发了《关于北京工业学院今后发展的方向及目前的方针任务》的文件,决定北京工业学院“逐步发展为国防工业学院或国防工业大学,并使之成为我国国防工业建设中新的高级技术骨干之重要来源”。指定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为国防院校,北京理工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国防院校,由国防科委、重工业部领导。这是北京理工大学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由此,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学院,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任务是为国防建设服务。
  1953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56年,学校培养出第一批五年制高等兵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
  1957年学校初步建成基本配套的火炮、自动武器、引信、坦克、雷达等14个常规兵器专业,为迅速培养我国自己的国防建设人才,满足国防生产的需要,起了重大的作用。
  1958年以后,随着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国家统一规划,又建设了一批国防急需的火箭,导弹方面的专业,并培养出大批从事尖端科技的人才,输送到国防科研和工业部门,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上天作了重要贡献。
  1952年至1957年到1957年为止,学校已建立了6个系,14个兵工专业,全院师生员工达7806人,比1953年增加了2.34倍。新中国第一所兵工高等院校已经起步和发展壮大,屹立在祖国的首都。
  1959年,成为国家首批颁布的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文化大革命”中,我国边境受到威胁,学院军工科研和生产的任务更重,全院共承担了110多种科研任务,有57项完成或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红箭-73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J-201反坦克导弹,1974式全自动双管37毫米高射炮,大型天象仪,三米焦距远程照相机,74式1.2米地炮测距机,8701高能混合等,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完成或基本完成,在1978年前定型而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的项目。有的项目已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家空白,有的为祖国争了荣光。
  1969年,北京工业学院划归第五机械部(又称兵器工业部)领导。
  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转移,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我校主动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将以军工业为主的专业结构调整为“以军为本,以民为主,军民结合”的格局;在专业内涵上,由军工产品型发展为军民结合的工程科学技术型;本科培养目标由面向产品的设计应用型人才转变为面向工程应用领域的研究发展型人才,使学校的军工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保持和发扬。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
  1983年,经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钦点,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贷款支持的中国14所著名大学之一。
  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22所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
  1991年,从原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分离成立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学校划归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领导。
  1992年,经中央指定,成为国家首批确立的14所副部级高校之一。
  1992年,创建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
  1999年,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改制为兵器工业集团,同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成立,北京理工大学划归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领导。
  1994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学通过211预审,成为全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
  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MBA学位授予权的首批26所院校之一。首批具有EMBA(高级经理人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的30所院校之一。
  1999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签订国防生培养协议,开始招收国防生。至今共招收和选拔国防生千余名。目前,在校国防生700余名,分布在10个学院,20多个专业。
  2000年9月,成为第10所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985工程院校。由北京市政府、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同重点建设。
  2003年10月,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4年,成为教育部指定全国34所考研自行确定复试录取线的高校。
  2000年到2004年科研经费到款情况的统计,连续五年,北京理工大学的总科研经费都有超过50% 来自国防科工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军工集团的项目。
  在学校制定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到2040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具有延安精神和国防科技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
  据统计,从1956年到1963年间,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564人,有5981人到部队、国防工业企业、院校工作,占全部毕业生的91%。仅“十五”期间,就有各类毕业生5000余人投身国防系统建功立业;2006年又有1000余名毕业生到国防系统就业,超额完成国防任务25%。这些充分反映了服务国防、面向军工始终是学校的办学重点,体现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国防军工特色。
  [编辑本段]【学校归属沿革】

  1949年8月,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迁京,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为重工业建设和发展服务。
  1952年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指定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国防院校,北京理工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国防院校,归属国防科委领导。主要以导弹、坦克为核心发展国防科技。
  1969年,北京工业学院划归第五机械部(又称兵器工业部)。
  1987年,兵器工业部与机械工业部合并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学校划归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领导。
  1988年,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与电子工业部合并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学校划归机械电子工业部。
  1991年,从原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分离成立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学校划归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
  1992年,经中央指定,成为14所书记、校长职务由中央管理的高校之一,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职务由中央直接任命,书记和校长享受副部级待遇。
  1999年,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改制为兵器工业集团,同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成立,北京理工大学划归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管理,成为国防科工委和北京市共建高校。
  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撤销,部分职能并入新成立的工业与信息化部,北京理工大学划归工业与信息化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2
原名北京工学院。上北京理工大学官网查询,有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