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1.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2.北伐战争的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
3.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4.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8
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封建统治…
第2个回答  2010-04-19
全面渗透 兵者 诡道
第3个回答  2010-04-18
1.改组了国民党,壮大了革命力量。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作为国民党政纲的三民主义,建立和健全了国民党的各级组织,使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壮大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
2.国共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军事干部,建立了一支革命武装,平定了商团叛乱、刘杨叛乱,收复了东江等地,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并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3.中国共产党通过国民党这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恢复和发展工农运动。国共合作后,国民党成立了由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任部长的工人部。在共产党的推动下,工人部发布了一些支持工人运动和建立工人组织的法令,为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1924年7月,广州沙面工人反对“新警律”的罢工成为自二七罢工以来中国工人运动由低潮转向高潮的信号。1925年5月的五州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有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革命大风暴。在这场大风暴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省港大罢工。
国共合作后,共产党还帮助国民党设立了农民部,并由共产党员林伯渠任部长。为培养农民运动骨干,适应农民运动发展的需要,在广州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与此同时,共产党在中共四大专门作了农民运动的决议,并推动国民党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运动的措施。由于国共合用的影响,广东的整个形势有利于农民运动的发展,因此,广播东农民运动得以冲破阻力,获得空前发展。广东的农民运动影响带动其他省,形成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农民组织力量发展很快,各级农会如雨后春笋,斗争区域逐渐广大。组织起来的农民同
4.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是在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我国两党共同进行的。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在军队中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工作,提高了部队的政治觉悟,振奋了士气,北伐军中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发挥了先锋和模范作用。发动起来的工农运动对北伐战争给予大力支持,加之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支援,使北伐战争能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席卷了半个中国,取得巨大成功。
工农运动支援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胜利又促进了工农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北伐战争影响所及,在农村出现没收土豪劣绅财产,实行减租减息,建立农民武装和组织的革命景象;在城市爆发汉口、九江工人收回英租界斗争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
5.国共合作的破裂使国民革命失败。国民党中的孙中山、廖仲恺等是真诚同共产党合作,愿意共同实现反帝反封建的目标的。而国民党中的右派势力则极力排挤共产党。因而在统一战线内部出现了“西山会议”、“戴季陶主义”等反对国共合作的行动和理论。蒋介石是崛起的国民党新右派的代表。在他羽翼未丰时,他赞成联俄容共,当个人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就要向共产党进攻了。在北伐战争开始前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这三件大事上对共产党接连发动进攻。在共产党的一再妥协助退让下,他把权力一个一个地集中到自己手里,为日后发动政变作好了准备。在北伐战争中,原来属于北洋军阀或地方军阀的旧军队纷纷接受蒋介石的改编,使他的实力迅速膨胀,加之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支持,使蒋介石感到时机成熟,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总之,国民革命的胜利发展和它的最终失败都说明了国共合作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黄埔军校的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北伐战争所取得的巨大胜利,都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而国民党右派背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排挤、打击以至镇压共产党的卑劣行径,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二、怎样正确认识国共两党的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和民族的利益,并根据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积极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全民族的团结,保证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为了使全民族的抗战坚持下去,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如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改变为实“减租减息”的政策;把抗日反蒋方针变为“逼蒋抗日”又变为“联蒋抗日”方针;把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变为实行“三三制”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等。针对统一战线中出现的分裂、倒退现象,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在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这些政策和策略方针的实施,发展了人民抗日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国民党内少数顽固派,广泛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得以坚持到底,并取得胜利。
2.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战略防御阶段,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配合和支持下面战场,打击日寇,建立敌后根据地,牵制敌人大量兵力,拖住了日本侵略者的后腿。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共产党和解放区军民在十分困难和险恶的环境下,与日军英勇作战,在战斗中保卫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在战略反攻阶段,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在广大的战线上向日军发起攻击,迅速缩小了敌占区,扩大了解放区,成为打败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重要力量。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3.创造新的丰富经验,比较完全地掌握中国革命发尽其所有的规律。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阐明了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和方针;进一步完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深刻地总结了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等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经过整风和七大,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总结革命经验,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全党空前团结,为争取抗战胜利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国民党接受团结抗战的主张,使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得以实现。七七事变后,在日本侵略的直接威胁下,在全国人民抗日浪潮的推动下,国民党改变其不抵抗政策,接受团结抗战的主张,使全民族抗战得以实现。国民党政府并采取一些比较进步的措施,使抗战初期出现了全国军民抗日的高潮和蓬勃向上的新气象。但由于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没有放弃反共方针,在相持阶段到后来,即将其政策的重点由对外抗日转到对内反共,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一而再,再而三地制造反共摩擦,给中国抗战带来极大危害。
2.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语),先后进行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随后,对日军的进攻也进行了一些抵抗。保住西南、西北大后方。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为保卫祖国和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从武汉失守以后,由于战争失败和仇视共产党这种情绪的发展,国民党就逐渐反动,反共活动逐渐积极,对日抗战挖潜渐消极。”(毛泽东语)由于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政策和策略,以斗争求团结,迫使蒋介石集团不敢公开丢掉抗日的旗帜,不敢公开同共产党分裂,使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得以保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