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美育,该怎么补

如题所述

  美育和艺术教育:城乡应在同一片蓝天下

  “除极其少数的尖子外,大多数学生音乐素质几乎是空白。能够流畅完整地唱好一首教材歌曲,音准节奏能过得去的都很少;绝大多数学生不会识谱,极少数会识简谱;器乐课堂均未开展,无一人会演奏乐器。”重庆市渝北区分别于2008年9月和2009年3月做了两次针对农村各中小学的音乐学科情况调查,发现音乐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调查发现,全区参与调研的中小学共计62所,应配备专职音乐教师70人,实际仅配备12人,钢琴仅1台、电子琴仅1台、风琴仅6台,多数学校有多余空缺教室却无专设专用的音乐教室;教材配备齐全,但教参和录音齐全的仅2所。

  不仅仅在重庆市渝北区,艺术教育、美育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在全国很多地区普遍存在,而专职艺术教育教师短缺、课程投入严重不足是最为突出的表现。很多学校的音乐美术教师都是兼职,艺体课成为语、数、外等学科教师的“搭搭课”,音乐、美术学科只是语文和数学教师为增加工作量的附属“休闲课”,学生也将这些课程当做是调剂的“耍耍课”,有些学校甚至将音乐、美术等课程当成可上可不上的课,随意占用或者调整,即便课表上有安排,真正上全、上满的却不多。

  此外,只有一本教材,教师仅凭一张嘴上课,辅助教学的音响、风琴、打击乐、课标和教师用书都没有,这是农村音乐课堂上的常态。还有个别学校,因为音乐、美术学科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在教师的工作量计算,以及考核和评价过程中,也存在不科学的现象。一些农村学校在计算课时量的比例时,艺术体育教师每节课只计0.8,而主课教师可计到1.2或1.5。长此以往,艺术类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均受到影响。

  有专家指出,同一个世界,同一片蓝天,农村孩子同样有接受艺术教育、美育的需求。“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目标,需要合理有效的措施推进和成熟配套的政策导向,更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真正意识到艺术教育和美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别给美育和艺术教育披上功利的外衣

  美育和艺术教育缺失,让人心生忧虑;美育和艺术教育“过热”,也让人痛心疾呼。

  我们看到,一些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不顾学生兴趣,盲目开办艺术“速成班”,鼓动已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和家长走艺术特长类的所谓“曲线高考”的路子;部分高校不顾自身艺术教学资源并不充分的事实,争相开办、扩招艺术类专业,究其原因,除了艺术类专业高学费的吸引外,每年在全国各地举行的“艺考” 中获取高额报名费,也是重要原因。

  再来看一组国内和国外的对比。

  美国,华盛顿的一个公共场所。这里经常举办大学生露天声乐和器乐表演,表演水平一般,但家长和观众均报以热烈的掌声。毫无疑问,这极大地鼓励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潜能。

  反观我国,艺术教育的普及率一般,但学生艺术团体却在国际屡屡获奖,演出水平相当高,这是因为团体内相当一大部分是艺术特长生,他们不但有固定的排练时间,还经常聘请知名的艺术家指导排练。而这些社团的获奖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所在学校的名气,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就这样,艺术教育渐渐披上了功利的外衣,艺术也成为阳春白雪,让普通的孩子可望却不可即。

  有这样一种说法,美育的发展成熟将历经三个阶段:艺术技术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审美情感教育。尽管这三个阶段的存在都具有合理性,但效果却差异明显。只有当美育发展到第三阶段,审美情感教育,美育的终极要义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专家视角:关注艺术教育的“人文导向”

  现在,无论是从教育界来说, 或者是从整个社会来说,轻视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依然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倾向。

  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物质问题,包含文化、精神、价值等多个层面。人文教育能提供价值导向和人生意义,缺乏人文教育,就会出现价值评价颠倒、价值观念混乱、精神空虚、信仰失落等现象,就会出现精神危机,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现在大学生和中学生中,有不同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人数在增多,为了缓解这种状况,除了加强德育、体育之外,还应该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因为美育和艺术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这是德育和智育所难以做到的。

  所以,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品位和格调,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当然,仅仅强调加强艺术和美育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关注艺术领域和艺术教育领域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如人生观、价值观、格调、趣味等。

  现在,电影、电视、网络等领域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这些艺术教育领域的新现象我们应该予以关注,尤其是这些领域内有许多紧迫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应该注意将这些领域纳入艺术教育的视野。

  以现在垄断了电影院线的所谓“大片”来说,渗透在这些“大片”中的趣味、格调、价值观对广大青少年影响很大,某种程度上已超过校内课堂教学对青少年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们自己制作的电影、电视和音乐、美术作品,以及广告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等,要着重向我们的年轻一代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的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要传播健康的格调和趣味。

  另外,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建设,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大、中、小学都要尽可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大学还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叶朗)

  艺术教育怎么成了“敲门砖”

  一所地处偏远的小学在上美术课,讲台上放着一尊断臂维纳斯的石膏塑像。前来视察教学工作的教育局长走进教室,问一位学生:这个塑像怎么没有胳膊?学生怯生生地回答:不是我弄坏的。老师一旁赶忙解释说:这塑像买回来的时候就是残的,没胳膊。校长不好意思地打圆场说:学校经费紧张,买的是次品。局长很生气,对校长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下次一定要买好的,有胳膊的……

  这个笑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艺术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学校艺术教育被边缘化,形式单调,内容缺失,师资匮乏,有些地方的学校甚至连音乐、美术课都开不齐,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偏远农村学校调查时发现,有的小学生连国歌都不会唱,音乐课几乎是名存实亡。为此,教育界人士呼吁:不要让艺术教育成为城市孩子的专利。

  在城市里,艺术教育就令人乐观吗?事实决非如此!被扭曲、功利化、成为升学“敲门砖”的艺术教育,同样令人深感忧虑。

  今年暑期,天津市各类校外艺术培训班报名火爆,家长是希望孩子接受艺术与美的熏陶,还是抱有“让孩子学特长、将来考证考级”的目的?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天津市七成家长对艺术教育有“功利心”,纯粹希望孩子接受艺术熏陶的家长仅占30%,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其实,这种现象在城市里非常普遍。每年的艺术考试季节,各大院校的艺术院系门庭若市,有的大学仅考试报名费一天就收了200多万元,艺术考试几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艺术考试红火的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一语道破:现在很多学生报考艺术院校,并不代表他们就崇拜艺术、有艺术审美需求,一些毫无艺术感觉的学生往往把“艺考”作为进入大学的“敲门砖”。

  把美育纳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作为与“德、智、体”并列的培养目标,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百年大计。作为实现美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艺术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由于一切以升学为目标的功利主义作祟,艺术教育于是跑了调、变了味,失去了其应有的本质意义。

  扭转艺术教育边缘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应当从学校的艺术教育抓起。就目前的学校艺术教育而言,课时并不多,投入并不大,开展起来并不难,关键需要一种重视、关心、呵护艺术教育的环境、舆论和氛围。如果政府部门、各类学校的领导缺乏对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解和正确认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教育边缘化和功利化的症结,“买有胳膊的维纳斯”的笑话或许真的就成了现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