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说1下,本答案来自链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020328.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9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其伊谁之赐?公(袁可立)宜祠。--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1、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第2个回答  2020-02-02
第3个回答  2018-03-09
-- 虚词“也”的用法
1.同现代汉语“也”。例:①那老儿也都相见了。②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④曹公,豺虎也。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这谓也。
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①余闻之也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⑶岂独伶人也哉!
(2)“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4)“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5)“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