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两宰相二十四进士,张英的书香门第是怎样炼成的?

张英书香门第怎么炼成的?

张英家族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是因为张英家族非常重视科举制度。我们知道,在当时那个社会,平民想要进入上层社会,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张英家族非常重视科举教育。张英曾经对自己的儿孙说:“读书固可以取科名,继家声,然亦使人敬重。”也正因为张英非常重视教育,他的后代才会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其二是因为张英的妻子姚氏教子有方。姚氏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女人,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是有一套,她对子女非常严格,尤其是心性方面,她常常对子女们说:“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所以,在姚氏的教导下,子女们的性格都非常的坚韧。后来康熙皇帝也对姚氏赞不绝口,说:“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可见,康熙皇帝对姚氏也是非常认可的。

其三是因为张英家族与名门望族进行了政治联姻。在古代的传统社会里,婚姻也是讲究“门当户对”的,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认可这一套。张英家族也是一个大家族,与桐城的姚家、方家等名门家族都有联姻,可谓是强强联手,这些大家族之间编织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也正因为如此,当时张家和姚家在朝廷当官的人非常多,甚至民间还流传着“张、姚两姓,占却半部缙绅”的说法。

其四是因为张英家族通过门生关系结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在科举制度之中,主考官和举人、进士之间是一种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终身不会改变的,张廷玉多次担任主考官,门生遍及朝廷内外。

也正因为这几点原因,张英家族才会出这么多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0

张英家族之所以能够在科举考试上取得巨大的成功,首要原因就是重视科举教育,其次多年为宦积攒下的人脉、结成了庞大的政治利益共同体,为张氏家族世代簪缨维护其家族利益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科举时代,平民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公平竞争,打通通往上层社会的阶梯,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夙愿。因此,重视科举教育就成了张氏家族成功的根本。

张氏起家于科举,读书出仕也就成为其家训。张英告诫自己的儿孙:“读书固可以取科名,继家声,然亦使人敬重。”他深知科举考试乃晋身之阶,为此严格要求子孙:“幼年当专攻举业,以为立身根本。”

而张氏的主母也秉承这一原则,教导子嗣专心科举正途。张英的妻子姚氏就由于教子有方,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正是因为如此,张氏子孙才会在科举考试中屡创佳绩。

此外,与名门望族联姻也是张氏科举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传统社会里,涉及到子女的谈婚论嫁,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讲究所谓的“门当户对”,张英家族就与桐城的姚、方、吴、左、何等名门世代联姻。

张、姚两家世为婚姻,张英与张廷玉的妻子都是姚氏之女,张英的一个女儿、张廷玉的两个女儿也都嫁入姚氏。乾隆时期,张、姚两家在朝廷为官者不少,时有“张、姚两姓,占却半部缙绅”之说,为此,刘统勋专门上疏弹劾,建议朝廷三年内禁止两家子弟升迁,被朝廷所采纳。

通过门生关系结成庞大的政治利益集团,这是张氏获得成功的政治保证。明清时期的官场尤重科举,人们通常把科举入仕的官员称之为正途,其余则为杂途,主考官与取中的举人、进士结成了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一般终生不会改变,从而结成政治利益集团。

张廷玉由于官居中枢,再加上清正廉洁,办事谨慎,在康雍乾年间,曾经三次充当会试读卷官,三次主持会试、一次主持乡试、六次为廷试读卷官,“其余廷试诸年,皆以子弟与试,引例回避,惟雍正癸卯年,公弟廷瑑、堂弟廷珩、侄孙若涵,同登甲榜,公例应引避。世宗特降谕旨,令充读卷大臣,尤异数中之罕见者。”

而张廷玉之弟张廷璐也多次充任考官,“雍正朝,张文和公廷玉,屡掌文柄,诸弟继起,旌节翩连,世称荣遇。”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张廷玉主持顺天乡试,弟廷璐主持福建乡试。九月,张廷玉主持会试,张廷璐为同考官,“数月之间,公与介弟侍郎廷璐,均两膺简命,洵未有之盛也。”张廷玉兄弟通过主持参与科举考试,门生遍布朝廷内外,从而结成了庞大的政治利益集团,这为张氏维护其家族利益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2个回答  2020-03-31
张英的书香门第之所以可以长久地传承下去,那时因为他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可谓是倾尽毕生心血,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
第3个回答  2020-03-31
张英的书香门第可以如此厉害,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张英十分重视教育,并且拥有多年打下的政治基础,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为张英家族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4个回答  2020-03-31
就是家族非常重视读书、培养读书人,还有家族发展久了自然手里就有大量的人脉,关键的时候就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