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分类

如题所述

亲爱的同学,在教师招聘和教师资格考试过程中,教育目的是一个常见的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目的的类型经常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所以各位同学对于教育目的的类型,需要从分类标准和概念部分进行识记。

教育目的在不同历史发展年代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所以在类型上也会有所不同。以下为常见的教育目的类型:

一、从作用的特点来区分:价值性目的和功能性目的

价值性目的是指对人得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根本是要解决人的社会情感和个性情操。所以价值性教育目的指引和要求实际的教育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价值倾向、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和人格品行等方面的发展,使人在生存中内心世界有所依托即“心有所属”。

功能性目的是指,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用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提升人的行为在活动中的有用性和功效性。所以功能性教育目的要求实际的教育活动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智能素养和技能技巧。

二、从所含要求的特点: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重要实现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发展的理想性要求。终极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指导原则和方向指引的意义。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在不同阶段所要连续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具有衔接行的各种要求。发展性的教育目的对教育阶段及其活动的影响是具体,对各种教育现实问题解决的结果具有直接评价和认定的意义。

三、从其体现的范围: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的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他将“教育活动里边的”、当前的“具体目的”视为内在的教育目的;把“一般的和最终的教育”视为外在的教育目的。

内在的教育目的是通过课程建设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生思想、行为和情感等方面预期结果的期待。

外在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在培养人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外在教育目的的表述较为宏观抽象,而内在教育目的是微观、具体易于实践的。

中公讲师解析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招聘考试”

回复【时政】即可查看每日时政新闻+时政模拟

回复【资料】即可免费获取各省备考资料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6
(一)从作用的特点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

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比如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等对人精神、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影响,到达“心有所属”。

操作性教育目的(功能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更注重对人能力的培养,到达“身有所为”。

这两类教育目的是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来划分的,它们属于同一教育目的在实现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确立具体目标的设定原则,奠定了具体目标的价值基础;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体现,受价值目的所规定,是表现价值内核的形式。

(二)从要求特点分为: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

循的教育目的。它表现的层次多种多样,有的是国家或地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总体目的,有的是特指的教育目的,如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等。

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思想理论为根基而存在,其大多是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基于自己的社会见 解或教育见解而提出的,通常体现在他们的理论或思想中。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邓小平关于“四有”新人的培养等;另一类则是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观念而存在,它虽没有明确的阐述,但常常借助一定的社会功利心理和观念而起作用,如片面或单纯升学的教育目的。
第2个回答  2020-10-06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广义教学目的
广义教学目的指存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头脑中对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1]
狭义教育目的
在社会里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1]
我国的教育目的
强调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教育
教育的性质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制约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3]
教育的作用
教学目的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教学目的制定的合理性。教学目的要在教学计划中恰当定位,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协调一致,指导教学主体行动并转化为教学结果,从而实现自身的合理性。
教育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导向作用;
②、激励作用;
③、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总方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全过程。学校只能根据教育目的办学,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
2、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起选择、协作、调节和控制作用。
3、评价作用
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如何,可以有很多标准来衡量,但根本标准乃是教育目的。一般来说,凡是遵循并实现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学校,其教育质量就高。相反偏离了教育目的,其教育质量就不可能高。[1]
教育目的的作用
目前对教育目的并没有具体的定论。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否则,单纯地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托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个人的一切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全面发展学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互动互促,共同向前的,没有人的高度发展,就不可能促进社会的高度文明与进步,二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统一的。因此,社会历史和社会活动真正目的是人的发展。[1]
联系区别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1、二者提出或制定的依据相同。无论是“教学目的”的提出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课程标准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教育目的。
2、二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表现在:
1、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依据看,教学目的的提出仅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之外,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当地教学的实际水平。
2、从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所着眼的主体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3、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时所使用的动词看,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而教学目标的描述 则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4、从二者所直接作用的对象看,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