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明月抒发思乡的诗句

如题所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铨期《古意》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左思《杂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白居易《长安正月十五》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丕《杂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还远》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苏轼《虞美人》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李白《忆东山》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贺铸《伴云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8
  唐代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与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与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与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与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8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