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怎样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如题所述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需注意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迅速普及,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信息处理的集成化、信息反馈的模块化在迅速的改变着这个世界,人们前所未有的感受着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百年育人”的教育行业,更是面临着如何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水平的问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信息素养已经势在必行。我们通过“百度”搜索关键字“教师信息素养”进行检索,搜索到了多达2562635篇的相关网页。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信息全球化浪潮扑面袭来,人们犹如逆水行舟,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弃儿;如果善假以物,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如在此次远程教育学习中,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这个平台,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条件,为我们创造了“秀才不出门”的学习方式,充分证明了信息世界资源共享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教育的今天,要求我们必须发现采用新的模式、新的战略,在终身学习理念下不断追求新的高峰,能在信息海洋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从而更新自身的知识架构,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下面是我在信息网络中学习的收获,简要阐述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指正
一、明确“信息素养”的内涵,区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差别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1992年,美国的ChristinaDoyle利用循环问卷的方法,集合全美各地136位受访者的意见,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定义为“有能力自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及使用信息”。现在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信息素养的内涵应覆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就是对信息(涵盖多种信息源)有效地检索、评价和鉴别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且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是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
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信息素养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技术只是它的一种工具。一个人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能代表他的信息素养层次。
二、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职业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教师信息化如何,又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我国提出,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客观要求。
1、时代的进步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教师就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并以此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在教育观念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做新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在教育教学中应自觉加强自身信息素养的养成与提高,与时俱进,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2、教学的形式变革
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常常打破了国家和地区的限制,为所有受教育者服务,教育平等逐渐得以实现。教育形式不可能还是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将越来越通畅和广泛。面对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形式,要求教师必须有灵敏的信息资源,并且博采众家之长,选我所用。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是很难胜任或者成为名师的。
3、教师的职业要求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课程改革中的“重头戏”,教师能否“与时俱进”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要面临一次大洗脑,,以应对这场挑战。“一言堂’的方式已成昨日黄花,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师生共享,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取之不竭的“活水”,,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导学生,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强化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主动地投入到这场教育变革中去,是当前教师亟待考虑的问题。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并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信息技术,也不等于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教师应边学边用,逐步掌握和提高。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应用。就是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教师信息意识、信息技能都能在实践中逐步得到体现。但是,教师合理选用信息的能力,不应始终注重机械照搬现成的教学课件,这些课件并不能简单“拿来”即用。而应有意识的注重与教学有关的素材,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用,适时地加工,有创见地利用。教学信息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并不一定让教师成为计算机的高手,而是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筛选的能力。
三、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不能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相混淆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不充分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是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欠缺,但是,即使是很好的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也不是就意味着该教师信息素养就有了重大的提升。信息技术在信息素养上,仅仅是一个方面,但是不代表全部。也就是说掌握一定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正如,写一手漂亮的字、会用电脑熟练的打字,不代表就可以写出好的文章出来一样。
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方面,比较着重的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而对信息意识、态度层面和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层面较为忽视,甚至也较忽视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培养。
同样,教师是执行者,但并不是说有了资源,利用了资源就能够上好课,就能够发挥作用。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应用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的基础与先决条件。没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就谈不上利用资源与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要围绕教师的教学目的和行为而展开。我们不能期望着所有的教师都要成为网络工程师一样,不同教学阶段对教师的信息处理方式也应是不同的。
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不代表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和教学质量的理想化。教育以人为本,只有不断的提升教育的理念,准确掌握教育教学的本质特点,再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的替身,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尊重教师的个人风格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既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风格、发挥个性魅力,更要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把人力、物力有机结合到“一盘棋”上,使每位教师都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创意。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必须注重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正体现了教育行为在“科学性”和“艺术性”各占一半的行业特质。例如,同样是一篇课文,一位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而一位教师充满深情的给孩子们朗读,我们不能因为教学的方法不同就简单的判定前者先进,教学质量好;在某种程度上,孩子们可能更喜欢任课教师的娓娓道来,师生通过共同进入教材的教学情境,来实现师生情感的彼此交融。因此,只有在充分尊重教师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普遍提高信息技术含量,才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有道是:“多财善贾、长袖善舞”,完美的教师应是这样的:在教案设计上是“天衣无缝”的“好裁缝”;在作业布置上是个“精挑细选”的“巧媳妇”,在课堂教学上是个“所向披靡”的“机灵鬼”,在运用信息技术上是个“驾驭自如”的“高手„„能科学的、
适时整合自身资源,扬长避短,打造出自己的风格,创建出自己的品牌,那也是信息素养的体现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