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产生负面情绪?

如题所述

人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涉及心理、生理和环境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负面情绪产生的常见因素:

    压力: 高强度的工作、学业、家庭压力等都可能导致情绪的负面反应,如焦虑、愤怒和沮丧。

    失望和挫折: 当期望未能实现,或者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失望、沮丧和绝望。

    人际关系问题: 与他人的冲突、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孤立感等都可能引发负面情绪。

    健康问题: 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慢性疾病、疼痛等可以影响情绪。

    生活变化: 重大的生活变化,如失业、离婚、搬迁等都可能导致情绪的负面波动。

    环境压力: 噪音、拥挤、不良的工作环境等都可能引发负面情绪。

    负面思维模式: 消极的自我评价、过度担忧、消极的解释方式等都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情感失调: 情绪和情感不协调,例如无法正确表达情感、不愿意面对情感等都可能导致负面情绪。

    个人经历: 早期的负面经历、创伤、受伤害等都可能在心理上留下阴影,影响情绪。

    生化因素: 脑化学物质不平衡、激素波动等生理因素也可能影响情绪。

    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人类体验,但长期和过度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学会有效地应对和管理负面情绪,以及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步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21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 「情绪ABC理论」 认为,促使一个人做出反应和产生感觉的是对于事件的看法而不是事件本身。

A是当下发生的某个事件(A,Activating event),并不是引起我们情绪和行为反应(C,Consequence)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我们对该事情的认知和评价以及产生的信念(B,Belief),借由这个信念B对事件进行的解读,才造成了情绪反应C。

以上面的事件为例,

事件A—— 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指责

信念B—— 感受自己遭受了否定,认可或反对对方的言论,进而逃避或硬刚驳斥。

情绪行为C ——持续产生焦虑、难过等情绪。

所以,问题一定是出现在了信念B的解读上。

我们从「元认知」的角度,来深入分析一下,信念B是如何产生的?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老师告诉我们,人们做事的行为必然会存在某种假设依据,而反思则是对假设的重新矫正,它能帮助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重新分析。

做事的顺序: 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 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矫正假设

我们先慢下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做事的顺序是:

1——做出假设:被人指责就意味着被否定或是自己很差劲

2——采取行动:和对方进行争论或者逃避

3——产生结果:产生焦虑、难过等情绪。

成甲老师说 “我们经常会推测现象背后的假设,但我们总把我们的假设当作事实。没有能力区分假设与事实,我们也就无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改进。”

古人会把产生雷电的可能假设之一 ——有雷公电母主宰当成事实。

事实上,我们现代人也常常把假设和事实混淆。

“别人指责我们意味着我们很差劲”这句话并非就是事实。

我们先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原则、方法、模型都不是这个世界的客观本真,而是我们的主观认知模型,所谓的真理只不过人大多数人的「共识」,所以这个世界上必然存在不同价值观的人。

举个最近的例子,最近有三个人在微博吵得很凶,江歌妈妈、陈岚和曾鹏宇。

陈岚连续发了多条微博质疑江歌的妈妈,说她骗捐吃女儿的人血馒头,要求她公布网友的捐款。这时候出现一波人来拥护陈岚,因为早就有人看不惯江歌母亲了。

江歌母亲收集了很多证据,写了一篇微博说要起诉陈岚,这时候又跳出很多人支持江歌的母亲去指责陈岚。

然后曾鹏宇站出来锤陈岚做人立场问题,把她之前干过的坏事都整理了一番做出了一个合集,又有一堆人去支持曾鹏宇。

所以一件事的发生,必然会面对不同的声音。

《一年顶十年》里有个观点,很是喜欢 “你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如果你不认可这一点,那你会活得特别累。要知道,就算是钱,也有人骂它是万恶之源啊。”

回到正题,面对对方的指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指的就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我只负责把我的观点/文章写好,这是我课题。至于你认不认可它,那是你的课题。

刘润老师在《底层逻辑》中讲过一个观点,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

1、法学家的对错观:谁证据确凿就是谁的错

2、经济学家的对错观:谁社会总成本低就是谁的错

3、商人:谁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知道对方说的不一定对,你就不会太在意对方的指责。

其次算一下你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你做了某项选择,而不得不因此失去的其他利益。即如果做出选择A,就必须放弃B的话,B就是A的机会成本。

举个举例:

一个人花了153块钱买了件衣服,155转手卖掉,觉得不划算,又花了160买回来,用165卖给了别人,请问她赚了多少?

答案是亏了5元钱。

计算过程放在这里,对过程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略过。 1)两次盈利共计7元

2)机会成本165-153=12元

3)7-12=-5元,所以亏损了5元。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机会成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对于个人来讲, 时间,就是最大的机会成本。

如果对方指责的不对,你和对方争论,就意味着你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对方解释。

如果对方固定型思维太强,价值观和你不符,你说你的,他不听,还不停的反驳你。你不仅无任何收益,还会引起情绪波动,不值得。

如果你特别讨厌对方,那更没必要和对方进行争执了,为什么?

因为从长远来讲,你的行为,是在教对方做人,你没有这个义务。

基于 乔哈里视窗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盲点象限,他大概率不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总有一个人会教他做人,他会吃个大亏,那个人没必要是你。

如果对方的指责是对的,你更应该开心,因为对方发现了你的盲点象限,并“善意”的告诉了你,他让你更加坚韧。

如果对方只是温柔的提醒你,你多半不会往心里去,今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恰恰是因为对方骂了你一顿,你深刻的复盘了它,今后才会有意识避免同样错误的发生。

你的敌人应该是你首要要感恩的人,

你的敌人是帮你去发现你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的人,

你的敌手它往往是在你特定的时间内去成就和完善你的人。

所以通过反思,我们矫正了原先的假设,我们发现“被人指责并不意味着对方一定是对的,且不能证明自己就很差劲”。

这其实也是阿尔伯特·埃利斯合理情绪治疗「ABCDE」模型的主张

用新的、正当的信念取代原有的信念,这就是所谓的D(Disputing),即用合理的信念驳斥原本不合理的信念的过程。

驳斥成功以后,便能产生有效的治疗效果E(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