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所写的诗中“,着了袈裟事更多”出自哪首诗?r事

如题所述

著了袈裟事更多”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作《送德轮行者》。

【出处】

《送德轮行者》——杨万里

【原文】

沥血抄经奈若何,十年依旧一头陀。

袈裟未著愁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

【译文】

你虔诚地刺血抄经又有什么结果?十年了,还是当年的一介头陀。

没出家前你嫌世事烦人,难以忍受;没想到出家后,俗事比以前更多。

【关键词注解】

    行者:行脚乞食的僧人,梵语称头陀。

    沥血:刺血。佛家以刺血抄经为积功德。

    若何:怎样,怎么样。

    头陀:出自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袈裟:和尚穿的法衣。

【作品鉴赏】

世界上的事往往与初愿相违。和尚出家,本意是要远离世事,脱离红尘的扰攘,可德轮行者入了空门后,十年来沥血抄经,谋求广积功德,可从来没得到解脱,烦恼比以前更多了。杨万里由德轮的事生出感慨,以十分诙谐的语调,写出了佛门中空而不空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不一本正经地说理,同样给人以彻悟。

杨万里这首诗除了讽刺意味外,也从另一角度告诫人们,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靠逃避不是上策。世界上的事往往不能自己作主,有时根本无法逃避。曾记得还有这么个小故事:某诗人游览寺院,与寺内和尚谈得很投机,临行时高咏唐人诗句“因过山寺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以表示高兴。没想到和尚说:“您是偷得半日闲,老僧却是增加了半日忙碌。”像这样的和尚,肯定不会“着了袈裟事更多”。

此诗的解释,历来也不一致。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说:“今世儒生竭半生之精力,以应举觅官,幸而得之,便指为富贵安逸之媒,非特于学问切己事不知尽心,而书册亦几绝交。如韩昌黎所谓‘墙角君看短檠弃’,陈后山所谓‘一登吏部选,笔砚随扫除’者多矣,是未知着了袈裟之事更多也。”认为杨万里诗是规劝世人做官后仍然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有新的进步。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则认为杨万里揭示的是生活中的矛盾心理,没做官前想做官,做了官又想退隐。

田汝成云:“杨廷秀赠抄经头陀诗云……又有住山僧者,或谋攘之,僧乃挂草鞋一双于方丈前,题诗云:‘方丈前头挂草鞋,流行坎止任安排。老僧脚底从来阔,未必枯髅就此埋。’愚谓前一诗可为士人筮仕进解褐之规,后一诗可为士人勇退抽簪之法。”这些观点,都有助于理解这首诗的丰富涵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政治上杨万里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谥文节。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其诗早年学“江西诗派”,后用心于晚唐诗人,50岁后忽有所悟,摒弃诸家,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诗歌多吟咏自然景物,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乘兴走笔,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幽默诙谐,笔调清新。有《诚斋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4

杨万里所写的诗中“著了袈裟事更多”出自《送德轮行者》


原文:

沥血抄经奈若何,十年依旧一头陀。

袈裟未著愁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


译文:

你虔诚地刺血抄经又有什么结果?十年了,还是当年的一介头陀。

没出家前你嫌世事烦人,难以忍受;没想到出家后,俗事比以前更多。


注释:

1.行者:行脚乞食的僧人,梵语称头陀。

2.沥血:刺血。佛家以刺血抄经为积功德。

3.若何:怎样,怎么样。

4.头陀:出自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5.袈裟:和尚穿的法衣。 


赏析: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所送者乃是一个法号德轮的行者。据诗中所云,此“行者”属 “头陀”之列,即是一个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有趣的是,诗人并没有照例说些告别的宽慰之类话,反倒以苦行没有什么好结果送之,在近乎调侃的语气中,表现出对这位苦行僧人的同情和对佛家超脱苦海的怀疑。

首句先以 “沥血抄经”来写德轮行者的苦行,韩愈有 “沥血以书辞”之诗句,此暗用其语。“沥血”,血一滴滴地落下;

“十年依旧一头陀”,这是紧承 “奈若何” 而来的答案。“头陀”,亦作 “头陁”、“杜多”,乃梵语对苦行僧的称呼。本义为抖擞,谓少欲知足,去离烦恼,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故从喻为名。“十年”,言苦行时间之长。“依旧”,言依然如故,什么也没改变。那么,苦行还在苦行,解脱犹未解脱,你作为一个行脚乞食的头陀又要出外远行,究竟能得什么结果呢? 作者对 “行者” 的满腔怜悯和苦心点醒,尽在不言中。

特别是“依旧”二字,把沥血抄经、行脚乞食的种种艰辛经历和身心交瘁、毫未解脱的目前情景,作了透彻的概括,足以发人深省了。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政治上杨万里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谥文节。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其诗早年学“江西诗派”,后用心于晚唐诗人,50岁后忽有所悟,摒弃诸家,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诗歌多吟咏自然景物,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乘兴走笔,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幽默诙谐,笔调清新。有《诚斋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16

“著了袈裟事更多”出自:《送德轮行者》。

【出处】《送德轮行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诚斋集》


【原文】

沥血抄经奈若何,十年依旧一头陀。
袈裟未著愁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

【白话译文】

你虔诚地刺血抄经又有什么结果,十年了,还是当年的一介头陀。

没出家前你嫌世事烦人,难以忍受;没想到出家后,俗事比以前更多。

【注释】

① 行者:行脚乞食的僧人,梵语称头陀。
② 沥血:刺血。佛家以刺血抄经为积功德。
③若何:怎样,怎么样。
④头陀:出自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⑤ 袈裟:和尚穿的法衣。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所送者乃是一个法号德轮的行者。据诗中所云,此“行者”属 “头陀”之列,即是一个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有趣的是,诗人并没有照例说些告别的宽慰之类话,反倒以苦行没有什么好结果送之,在近乎调侃的语气中,表现出对这位苦行僧人的同情和对佛家超脱苦海的怀疑。

首句先以 “沥血抄经”来写德轮行者的苦行,韩愈有 “沥血以书辞”之诗句,此暗用其语。“沥血”,血一滴滴地落下;

“十年依旧一头陀”,这是紧承 “奈若何” 而来的答案。“头陀”,亦作 “头陁”、“杜多”,乃梵语对苦行僧的称呼。本义为抖擞,谓少欲知足,去离烦恼,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故从喻为名。“十年”,言苦行时间之长。“依旧”,言依然如故,什么也没改变。那么,苦行还在苦行,解脱犹未解脱,你作为一个行脚乞食的头陀又要出外远行,究竟能得什么结果呢? 作者对 “行者” 的满腔怜悯和苦心点醒,尽在不言中。

特别是“依旧”二字,把沥血抄经、行脚乞食的种种艰辛经历和身心交瘁、毫未解脱的目前情景,作了透彻的概括,足以发人深省了。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

【个人成就】

作品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8-11

送德轮行者

杨万里 〔宋代〕

沥血抄经奈若何,十年依旧一头陀。
袈裟未著愁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


注释

①行者:行脚乞食的僧人,梵语称头陀。

②沥血:刺血。佛家以刺血抄经为积功德。

③若何:怎样,怎么样。

④头陀:出自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⑤袈裟:和尚穿的法衣。

白话译文

你虔诚地刺血抄经又有什么结果?十年了,还是当年的一介头陀。没出家前你嫌世事烦人,难以忍受;没想到出家后,俗事比以前更多。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鉴赏

世界上的事往往与初愿相违。和尚出家,本意是要远离世事,脱离红尘的扰攘,可德轮行者入了空门后,十年来沥血抄经,谋求广积功德,可从来没得到解脱,烦恼比以前更多了。杨万里由德轮的事生出感慨,以十分诙谐的语调,写出了佛门中空而不空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不一本正经地说理,同样给人以彻悟。

杨万里这首诗除了讽刺意味外,也从另一角度告诫人们,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靠逃避不是上策。世界上的事往往不能自己作主,有时根本无法逃避。曾记得还有这么个小故事:某诗人游览寺院,与寺内和尚谈得很投机,临行时高咏唐人诗句“因过山寺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以表示高兴。没想到和尚说:“您是偷得半日闲,老僧却是增加了半日忙碌。”像这样的和尚,肯定不会“著了袈裟事更多”。

此诗的解释,历来也不一致。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说:“今世儒生竭半生之精力,以应举觅官,幸而得之,便指为富贵安逸之媒,非特于学问切己事不知尽心,而书册亦几绝交。如韩昌黎所谓‘墙角君看短檠弃’,陈后山所谓‘一登吏部选,笔砚随扫除’者多矣,是未知着了袈裟之事更多也。”认为杨万里诗是规劝世人做官后仍然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有新的进步。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则认为杨万里揭示的是生活中的矛盾心理,没做官前想做官,做了官又想退隐。

田汝成云:“杨廷秀赠抄经头陀诗云……又有住山僧者,或谋攘之,僧乃挂草鞋一双于方丈前,题诗云:‘方丈前头挂草鞋,流行坎止任安排。老僧脚底从来阔,未必枯髅就此埋。’愚谓前一诗可为士人筮仕进解褐之规,后一诗可为士人勇退抽簪之法。”这些观点,都有助于理解这首诗的丰富涵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12-17
这句诗出自杨万里的《送德论行者》,原文为:
沥血抄经奈若何,十年依旧一头陀;袈裟未着愁多事,着了袈裟事更多。
解释:人还没有出家,总是觉得人生烦恼的事情太多,苦恼太多,总是以为只要是出了家就不会有烦恼,哪知道真出了家,穿上袈裟烦恼依旧不断,烦恼的事情还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