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坟墓的组成

元明时期坟墓的组成

  元代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主要发现于山西省境内。其特点是仿木建筑的结构日趋简化,有些已变成示意性的了。山西省中部地区墓内装饰以壁画为主,题材仍多为开芳宴,但突出了墓主人的形像而省略了伎乐的场面。山西省南部地区墓内多饰雕砖,内容多为孝子故事或花卉之类。五代、北宋以来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到元代已接近尾声。
  南方的元墓沿南宋旧制,多为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双室并列,分葬夫妇。作为时代的特点,许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防护棺椁,并在墓底铺松香之类,以利尸体的保存。到了明代,一般官僚地主阶级的砖室墓采取密封棺材,防腐措施又有发展,所以有的墓不仅尸体完好,而且衣冠服饰以及书籍、字画等易朽物品也保存良好。
  明代的帝陵,以安徽凤阳的皇陵为最早。皇陵的形制承自北宋的帝陵,基本上仍沿汉唐以来的旧制。泗州的祖陵年代稍晚,其形制已与南京朱元璋的孝陵相近,而明孝陵则为此后的明代陵制开创了先例。明代从成祖朱棣起,13个皇帝都葬在北京昌平县,集中在一个总的陵园内,称明十三陵。陵园的总门在南面,称大红门。入门不远,立“长陵神功圣德碑”。由碑亭往北,神道两侧依次立石望柱及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将、文臣等石雕像, 而各陵之前则不再立石望柱和石象生。出于总体布局上的考虑,陵的方向虽多向南,但也有向东或向西的。各陵规模大小不一,但形制和布局彼此相同。陵的前部主要是恩殿,基本上相当于唐宋陵前的献殿(见彩图 北京昌平 明长陵恩殿 显示图片)。与汉唐以来的帝陵相比,明陵最大的特点是坟丘不成方形而成圆形,周围砌砖墙,称为宝城,其位置不在陵域的中部而居全陵的最后。宝城之前设明楼,楼上树石碑,上刻皇帝的谥号,这也是明陵的新创。玄宫在宝城之下,其形制亦系模仿宫殿。以已经发掘的明定陵为例,玄宫可分前殿、中殿和后殿,中殿的左右两侧又各通一配殿。皇帝和皇后的棺椁放置在后殿的棺床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09
今年4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嵩明县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银翔云南汽车产业园项目建设用地进行了文物考古调勘,在项目用地西南部地名为桃园的缓坡上发现一处元明时期的古墓群。

古墓群所在的缓坡南高北低,东西呈内凹的弧形,范围内墓葬分布密集,分为火葬和土葬两种丧葬形式。两种葬俗的墓葬各有集中分布区。火葬墓集中分布在坡顶,位置较高。土葬墓集中分布在半坡处,位置较低。坡顶和半坡的过渡地带,两种形式的墓葬交错分布。墓群范围内地层堆积简单,约20厘米的耕土层下即为生土,两种形式的墓葬均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生土。本次发掘共发现并清理墓葬1566座,其中火葬墓1348座、土葬墓218座,出土随葬器物1000余件。

发掘出的火葬墓多数葬具表面有朱书梵文。葬具内盛放骨灰和随葬器物,某些还将稻谷或糠灰放入其中。大块的骨头上有朱书梵文和贴金的现象。随葬器物主要有海贝、铜片以及墓主随身佩戴的料珠、戒指等器物。土葬墓棺内大多有头枕,其材质多样,有方形泥坯、青砖、筒瓦、板瓦、陶罐口沿、木炭等。

根据发掘出土的器物推断,桃园古墓群的时代在元明时期,其中明代的墓葬占绝大多数,某些墓葬可能晚至清代早期。火葬墓与土葬墓的时代大体相当,但火葬墓出现较早,可至元代,土葬墓进入明代之后开始出现。两种葬俗的墓葬在一段时间内共存。

桃园古墓群3000平方米发掘了1566座墓葬,这说明当时此处集中居住有大量的人口。从地理位置来看,桃园古墓群与杨林县大体相符。在发掘时还常听当地百姓讲,附近有“梁王城”。“梁王”是元代的人物,但云南百姓经常将很多历史遗迹、山川河泽附会到“梁王”身上。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桃园古墓群和明时杨林县可能存在莫大的联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